爱你中文网 > 玄幻小说 > 人生赢家的正确崛起方式[综武侠] > 第25章 第25章称制
    第二年,壬午年的元旦,在寒风瑟瑟中,北国人民迎来了太上道国的建国大典。

    全真道此次建国称制,国号“太上道国”,都城便是中都大兴府。

    当然了,现在的太上道国不像金国有五个都城,因此除了大兴府保留都城身份,改称“京师”之外,其余城市,包括开封府在内,都降格了。

    堂而皇之地立国之后,全真道在宋朝,乃至于西夏、大理等地看来,就不仅仅是势力庞大的道教组织那么简单了。

    没有立国,沿用原本的宗门体系,那势力再庞大,也只是个门派而已,华夏民情在此,门派势力再庞大,民众认同度也没有国家高。

    可是立国之后,全真教就不是一个门派那么简单了。

    太上道国立国后,以掌教为帝,以掌教道号为年号,因而定年号为太虚。

    太虚帝令人修整北宋诸帝陵寝,收敛诸帝尸骨,只从举动来看,对赵宋可谓是极为友好了。

    可是仅仅是对汉人朝廷的友好,可不能让太上道国就这样举国内附,让赵宋不费吹灰之力地“收复”失地。

    况且,赵宋境内,因为一直以来崇道的关系,道教的发展相当蓬勃,纵然道教之内有门户之别,但是这活生生的道国立在那里临安朝廷上至太上皇、皇帝,下至文武百官,对全真教的忌惮之心一直没有消去。

    行军打仗讲究个出师有名,起码在士气方面有一定加成。

    没有个名头强行开打也是可以的,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太上道国和金国不一样,金国是异族,太上道国是汉族,士气加成的可能性不高,而且南宋朝廷的战斗力一向偏弱,虽然这么多年来,他们的军队得胜比率居高不下,但是那都是守城战,对于攻击战他们一向都是不在行的。

    大宋朝廷那边还在那里假装无事发生,唐无易已经定好了下一阶段的三步走计划。

    大理、西夏and大宋qaq

    当然了,既然已经建国了,在做事之前,总得把内务先安排好了再说。

    地上道国,乃是史无前例的国家,道国的皇帝是他这个掌教,也就是说,未来的掌教就是皇帝了,那不按血缘选太子的话,这皇位该怎么传承

    道士有能成亲的,也有不能成亲的,能成亲的道士是正一道的,全真道的教义,明明白白就规定了道士不能成亲。

    那这道国,该如何传承下去呢

    大家都没有自己的亲生子嗣当然,侄子、外甥之类的近亲还是有可能存在的但又不可能完全避免自己的私心,因此,纯粹按血缘来的话,他们自己人就能先斗个你死我活。

    该怎么解决这样的情况呢

    唐无易想到了一个类似的政权,那就是西方的梵蒂冈,或者说教皇国。

    即便不少教皇、红衣主教私下里都有私生子,但是却极少出现父子相传的情况,毕竟明面上,他们是不成婚、无后代的。

    即便有一些家族比如意大利的美蒂奇家族出了好几任教皇,但这几任同家族教皇之间,也不是连任的,中间隔着好些非此家族的教皇。

    德高望重的红衣主教们共同选举出教皇的人选,在这样的情况下,明面上看,算是相当的公平公正了。

    他又参考了一部分网络小说里的宗派体系设定,在和亲传弟子、亲传徒孙们商量了一下之后,终于定下了太上道国的皇位传承规矩。

    宫观庙宇的传承,有师徒代代传承的,此即子孙庙;也有公共性质的,凡是道士都能来挂单的,这一类被称为“常住”,也叫做“十方常住”、“十方丛林”。

    全真道收下的弟子,凡不成真传的,到了年纪就要到外立观,因为各支脉还没有完全“分家”,因此这些观大多都属于十方丛林体系。

    虽然都是弟子出门在外立下的道观,但是等级肯定还是有差别的。

    一个县中扬名的道观和一个名传州府的道观,肯定是后者的名声大,级别高。

    唐无易只有王重阳一个亲传弟子,剩下的弟子都是第三代处字辈起步,被收为亲传的弟子满打满算也不超过十个,毕竟他们的要求还是很严的。

    内门、外门乃至于未出家蓄发的俗家弟子倒是有不少,他们所有人创立的道观一起构建成了属于全真的十方丛林。

    九为极数,唐无易以九为限,最先能将自己创建的道观升级为道宫或者能在道宫担任监院的九人,便为亲王,除此之外,能另立支派的譬如历史上丘处机、郝大通等人发展出全真龙门派、全真华山派等支派支派掌教,也升格为亲王。

    道国的国储,便在这些亲王之中选择。

    十方丛林体系中,九亲王人数已满后,再将道观升格为道宫或者担任道宫监院者,为公爵,各支派嗣掌教、全真祖庭亲传弟子,同样为公爵。

    各支派亲传弟子,道宫执事等,为侯爵。

    其余道观观主、监院、执事等,由祖庭隔一定时间进行考核,划定等级,根据等级不同,授予侯、伯、子、男等爵。

    太上道国皇帝,暨全真掌教,由各亲王、公爵不记名推举,每人一票,亲王之票记两分,公爵一票记一分,在位掌教有推举权,一票记三分,计分完毕,分值最高者为太子,以嗣皇帝位,若票选时皇帝已驾崩,则立即登基。

    为了防止未来的掌教皇帝是个庸人蠢材,或者是个坏胚,唐无易还特意规定了掌教皇帝必须在二十年内退位,也就是说,太上道国的每任皇帝,在位时间最多只能有二十年。

    其实这个时间并不短,在位时间少于二十年的皇帝比比皆是,而以唐玄宗为例,在位超过二十年后,威严日甚、独断专行之后,便日渐昏聩,这个时间限制,其实相当合理。

    毕竟能熬出头的,怎么也不可能像是某些幼年登基的幸运儿一样是个黄口小儿,不白发苍苍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根据全真道的收徒规则来看,未来同辈的亲传弟子会越来越多,要是发展到最后,参选者都是老朽不堪之人,那也不行,所以唐无易又特意规定,嗣掌教每百年便换代。

    他下一代是王重阳,只有一个亲传弟子,众人公认的继承人,这个也就罢了,再下一代,是处字辈,百年之后,即便还有一些年富力强的处字辈,也没有参选资格,嗣掌教的选择改从第四代志字辈开始选起,同样的,再过百年之后,掌教必须换代,最起码也要换成第五代清字辈的人。

    太上道国的这个政策一传出来,简直是天下皆惊。

    用句大逆不道的话来说,这可真真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现实版

    赵宋还只是官家与士大夫共天下,这太上道国,倒真不愧是道士建立的国家,不在一家一姓之中选,反倒要给所有亲传弟子机会,如此说来,岂不是天下人,都有可能做皇帝

    如此一来,原金国、如今的太上道国境内,又掀起了一波入教的狂潮,就连宋朝境内,百姓崇道的热情都高涨了不少。

    虽然那些道观、道士和全真道没关系,甚至可能都不是一个体系的,但是那又有什么关系

    大家都是道士,好歹有些香火情在,甚至有度牒、经过考核的道士在道国境内都能被授予官职

    是的,太上道国是不仅是道士建国,连为官治国都是道士的事情。

    事实上,道官自南北朝时期就开始存在了,朝廷有着专门的机构管理道门事务,并委任道官,到了宋代,恰好是道官制度的发展高峰,各项制度已经趋近成熟。

    因为崇道而得了个道君皇帝名号的徽宗赵佶,他就在政和年间置道阶品秩,凡二十六等,又置道官,凡十六等。

    唐无易一直认为,如果这是个气运世界的话,宋朝一定是被徽宗的神奇操作给玩崩了的。

    道教体系中的至高神,原本是昊天上帝所谓“上帝”这个名号,原本就是中国原创的,外来的洋人为了给他们的“主”脸上贴金,才通过翻译将“上帝”这个原本指代华夏至高号给移花接木了赵佶一个普通的人间帝王,不知怎么才会脑袋发昏,强行将至高神由昊天上帝改为了玉皇大帝。

    历代王朝,连寻常的小神都不会随意乱封,民间百姓为怀缅某些人物建祠,不得官方册封,都只是y祀,赵佶不仅随意册封国师、道官,挥霍王朝气运,还搞到了神仙体系的老大头上去,真的是勇气可嘉。

    所以某些认同气运说的人,谈及原本还蓬勃发展的宋朝忽然就日薄西山的情形,总要把这位胆敢册封玉帝为天帝的道君皇帝拉出来批判几句。

    虽然赵佶的操作真的很骚,但是基于他崇道的基础上做出的某些大事,还是值得参考的。

    正经有度牒的道士,对道家典籍可谓是滚瓜烂熟,被册为道官的那些,甚至都还是道儒兼修,治国的基本素养都是有的。

    唐无易辛辛苦苦创立的地上道国,可不是为了继续给儒家做嫁衣,所以治国官员所要掌握的理论,从儒家经典变成道家经典就非常的重要了。

    其实现如今的儒家和一开始的儒家并不相同,历代都有人将自己的观念添加其上,董仲舒、郑玄、二程等人,在治经的同时著书立说,将自己的观点流传下去,慢慢就被世人所接受了。

    就说朱熹同学吧,在世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几乎是声名狼藉,可是因为他的理学有助于皇帝统治国家,摇身一变,便成了圣人,到了明朝的时候,因为官方倡导,学子还将朱子对孔圣的经典注解奉为圭臬,作为科举考试最最标准的参考答案熟记于心。

    汉初的时候,用黄老之术治国,就是道家的想法,所以真的想为治国找到理论方针,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都能找出合适的典籍来,找不出来,就是自己自创,也能创出来。

    想到自创典籍,嗯唐无易看着自己蠢蠢欲动的双手,沉默了。

    糟糕,有点想搞创作了,肿么破爱你中文网小说阅读_www.20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