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你中文网 > 其他小说 > 亲亲故乡情断肠 > 第23章 同根同源血脉情深
    六叔公和老耕叔便又在含泪安慰着大家c要大家节哀顺变和坚强起来,才能迎接未来的未知的艰险和挑战。

    另外,为了让潘志强入土为安,那六叔公c老耕叔c潘耀辉和潘耀文等人便取来了潘耀辉担子里随身所带的凿和锤,众人便七手八脚的就地在山坡边凿开c刨出了一个坟坑,然后,用了一张草席把潘志强的遗体包住后便草草地下葬。

    按家乡的习俗,众人便还是在为潘志强做了一个高高的土堆。

    六叔公潘广荣更在就近找来了一块旧木块,他拿出了担子里所带的笔墨,便在木块上写上了“潘府志强之墓”,然后,老耕叔便把它插在了潘志强的坟头前。

    没有纸钱c没有香烛,老耕叔便拿出了土烟丝,他卷了三支长长的卷烟来代替了香烛,跟着,他便把烟插在坟前点燃了起来,随即,众人便在默默地哭泣默哀和祈祷。

    孙美莲c潘耀华c杨翠桃则恸哭得不成人样了,而潘志豪则很明显是受到了惊吓了,他被弟弟的遗体抱了一个晚上,又看着弟弟被如此的下葬,这前后就一个晚上的时间便这么与弟弟阴阳相隔了,弟弟就这样的被埋在了这里了,也许是惊悚加悲伤,以致,便使潘志豪更加的变得了痴痴呆呆和疯疯癫癫了。

    唉真是凄凉呀,老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朝难。就更别说此时的这群没吃没喝的逃荒人的艰难和惨状了。

    其实,潘志强是潘家逃荒队伍中累死的第一个人,因为潘家人走得早,所以,他们并不知道后面在6c7c8月份跟着逃荒的人,因为天气更炎热c环境更恶劣c身体更虚弱,所以,那累死c饿死和病死的人则更多,那沿途的新坟旧冢几乎多得是不胜其数,那散落在这荒郊野外的新坟旧冢,便更倍显出了后面的逃荒人的凄凉和恐怖了。

    后来,就在埋葬潘志强的此处也层层叠叠的先后被堆起了很多的土堆坟墓,以致在数年之后,当潘耀华他们结束逃荒返回家乡再次经过这里时,想挖起潘志强的骸骨以带回故乡安葬,但却是找不到潘志强的坟墓了,因为满眼都是一堆堆的土坟,那写着“潘府志强之墓”的木块也早就不知哪去了,所以,大家都不知道那一座坟是潘志强的,以致潘志强便永久地长眠在了这里了,他的骸骨也就永远都回不了故里了。当然了,此是后话。

    此时,在埋葬了潘志强后,逃荒队伍便在作了短暂的休息和情绪的休整,随后,大家便又要继续前行了。

    可是,那孙美莲哭得了浑身瘫软,那潘耀华c潘志豪c杨翠桃也在潘志强的坟前久久不肯离去。

    这是人之常情呀试想,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痛失了亲人,而且亲人就被埋在了此处的地下,这哪能那么容易割舍得了呀这可是骨肉分离c这可是切肤之痛的呀

    无奈,这此时的现实却容不得家属和随行的人们有太多的悲伤,因为前路还漫漫呀,就算有千般的不舍得也必须得忍痛割舍,因此,何小红和王丽珍便只得搀扶着孙美莲,众人也只得照顾和安慰着潘耀华和潘志豪,逃荒队伍便只得又在继续前行了

    曾淑萍c潘志鸿c潘志光c陈慧芳和杨翠桃这几位玩伴见死去了潘志强,又眼睁睁地看着潘志强被如此的埋葬,更见大人们都这样的悲伤,因而,小伙伴们便被吓坏了c也有些心惊胆颤和不知所措了,但是,小伙伴们也只能无奈地哭着跟着大家走

    在此后的几天,随着逃荒队伍的前行,唉,那潘家的逃荒队伍中便又相继的死去了一个小孩和一个女人,死者的家人也几乎都哭干了眼泪了,当然,众人那也又是十分的悲伤,这就不再细述了。

    在经历了三次的死人之后,慢慢地,人们对死亡的威胁便似乎已经是麻木了,也慢慢地,人们便已经是没有了恐惧感了,因为,此时的人们的心理都已在做最坏的打算了,谁也不知道下一个厄难会不会就降临到自己的头上这样,人们便只能自己照顾好自己c自己祈祷自己,便只能自己自求多福了,就看谁能平安地到达目的地了。

    前路还是茫茫,众人的心理几近麻木和崩溃,众人的身体那是日益的虚弱,说不定哪天哪日又会有孱弱者顶不住死去,这可如何是好

    面对这样的困境,在这一天,六叔公和老耕叔便在召集大人们开了个会。

    六叔公在说道:“现在的情况是越来越恶劣了,大家的干粮都早就吃光了,大家的身体也越来越虚弱了,但是,我们现在是走过了莲花大山了,你们看,眼下路途的境况也在逐渐地发生了改变了,找吃的也容易些了,离目的地也越来越近了,路途上好像也是可以买到东西吃了”

    老耕叔在说道:“所以,我和六叔公商议了一下,就想看大家身上还有没有钱如果还有钱,那我们就要统一起来,大家要同

    舟共济c共度难关c合起来买些食物,以确保小孩和体弱的人能补充一下营养体力,以确保不再有人饿死,这样,才能让大家一起走下去”

    何小红听后,她便二话不说就赶忙从内衣袋里拿出了王细花给她的那七c八个银元,她第一个把钱交到了老耕叔的手里。

    在何小红的感召下,不论多少,众人便纷纷地从内衣袋里掏出钱来,都把钱交到了老耕叔的手里,就算是这样,那老耕叔的手里便也只是收到了十几c二十元钱。

    在这样的困境和大难面前,乡亲们便都表现出了无私和共济的亲情来了。

    这样,老耕叔便在此后用这些钱在沿途买了些番薯等比较便宜的食物和蔬果,在煮熟后便分给了小孩和体弱的人吃,以此来团结c鼓励及增强大家走下去的信心和决心。

    走啊走,终于是进入了江西境内了,在这陌生的路途中,逃荒队伍便一路走一路在寻根问祖c在询问路人指点自己要前往的目的地。

    在又走了十多天以后,终于,在这一天,他们便到达了族谱中记载的江西信丰地区了。

    此时,人们的心情虽有忐忑但却平稳了许多了。

    一眼望去,此处确实不像家乡那样干旱饥荒,而随处满眼都是绿水青山,溪流山涧流水淙淙,田里的庄稼生长得茁壮绿也油油,满眼都是祥和充满勃勃生机的景象。

    六叔公潘广荣拿出随身携带的新旧数本族谱c在对照族谱中记载的村名地址,众人便又不断地一路走一路在寻根追问。

    终于,又在走了数天之后,是在经历了无数的千辛万苦之后,也是在这一天的近午,他们便找到和到达了当地的潘家寨了。

    此时,按六叔公的吩咐,大家便先在潘家寨的村外停顿了下来歇息。

    六叔公的意思是:咱对潘家寨的情况还不了解,潘家寨的亲人对咱也还不了解,因此,咱这么多人不能一下子就进村去唐突c惊扰潘家寨的亲人,不论在任何情况下,咱都要讲究礼节c都要不失理道。

    这样,六叔公和老耕叔便只先带着潘耀辉c潘耀文和潘耀华等几个男人先进村去联系。

    在村中一番礼貌的询问后,一个大婶便把他们领到了潘家寨的长老潘仁春的家里了。

    这个潘仁春呀六十多岁c头发苍白c身体硬朗c红光满面c精神饱满,潘家寨的人都尊称他为叔公太,因为他的辈分最高,他也是当地潘家寨的主事长老。

    “叔公太呀,你好呀我们是来自粤东潘家村的咱同宗同源的潘家后人呀,我们是逃荒来到这里的,是来寻求咱潘家宗亲的帮助的呀”六叔公刚才从大婶的口里已知道了叔公太在当地的的名气了,他便先是笑呵呵的向叔公太打了招呼,跟着,他便眼眶湿湿c开门见山的说出了自己的目的了。

    “啊你们是粤东潘家村的咱同宗同源的潘家后人呀”叔公太对潮汕地区的饥荒虽有所听闻,但此时面对着六叔公潘广荣这班人的到来,他却是感到了不可思议c也感到了惊奇和惊愕c更是流露出了有些将信将疑的神情。

    “是的c是的,情况呀是这样的”六叔公潘广荣便在客气地详细的向叔公太潘仁春讲明了来意,他也详细地向叔公太潘仁春介绍了故乡潘家村的历史渊源和目前的情况。

    六叔公带来的潘家村的这几个人里,几乎都是像潘耀华和潘耀文这样的人,他们以前大多都是外出做生意的,能文能武者有之,能说会道者亦有之,他们多有过行走江湖的经验,都是些能说会道善于交往的人,所以,他们便也在旁边不失理的帮口和介绍。

    这样,便使叔公太潘仁春渐渐地相信c理解和同情起潘家村的这班人了。

    此时,适时地,六叔公便拿出了随身所带的用绸布包裹着的数本族谱来,他用双手庄重地把族谱捧给了叔公太。

    叔公太接过族谱一看,其中发黄的c也是最新的一本便让他的眼睛发亮了,于是,他便赶忙起身走进内屋,跟着,叔公太便从床头箱角的宝盒里拿出了当地的数本族谱来,翻出其中的一本,正与六叔公拿出的发黄的这本一模一样,它可是同一个先祖的毛笔字迹呀

    叔公太兴奋地拿着族谱重新走出到了厅里,然后赶忙与六叔公两边翻开对照。

    哎呀对上了c对上了新旧族谱全都一模一样全部都对上了

    看着两边的族谱,人们便大吃了一惊,这可是预料中的惊喜呀

    都说同姓三分亲,五百年前就是一家人

    而这粤东的潘家村与江西的潘家寨在280年前就是同一个祖宗c就是一家人啊

    因此,在霎时,这股同根同源的亲情便被激发了出来了,顿时,那叔公太便热情了起来了,他便赶忙泡茶相待c在热情地招呼起了大家来了。

    此时,大家便在按照族谱辈份来排序,在一阵的查询排序下来后,大家便发现两边人的辈序基本相当,那叔公太还是称叔公太,那叔

    公还是称叔公。

    大家看着上祖留下的数本族谱,它详细的自上而下记录了400多年来的宗亲迁徙及繁衍情况,再仔细地看一下最新的c发黄的这一本,原来它是90年前续编的c仅仅只是隔了五代人。

    看着族谱,叔公太激动了,这坐在面前的就是亲人呀这一方有难,另一方怎么能不帮呢

    于是乎,叔公太着急起来了,叔公太也开始在行动起来了

    于是乎,叔公太在让六叔公等人稍坐一会,而他自己则立即转身拔腿就出去了。

    不一会后,叔公太便招来了村里的一大班男人,他指着潘广荣对着他们说道:“这六叔公等人是我们远在粤东龙头镇的宗亲,是280年前的先祖迁徙到那里后传下的,宗亲的根就在我们这里,宗亲就是我们的亲人,我想大家应该都耳闻过南粤潮汕的大旱饥荒了,现在,我们的亲人是走投无路了,才迫不得已来寻根问祖和寻求接济,他们千里迢迢c吃尽了千辛万苦到我们这里来避难,所以,我要大家赶快行动起来,分别来招呼招待我们远方的遭难亲人,这样吧,招待所费你们就先记着,以后再在公摊捐助中抵除”

    跟着,叔公太便吩咐谁谁赶快去煮饭,谁谁去接待村外的遭难亲人进村来

    就这样,所有一切的事情便在叔公太的吩咐下很快的就被展开了。

    这叔公太在潘家寨的威望特别高,潘家寨的所有人对他都言听计从,因此,当地潘家寨的人很快就无不在行动了起来了。

    潘家村的六叔公等一班人听后,顿时,大家便感到了全身都是暖烘烘的了。

    很快,村外的逃难队伍便被带到了潘家寨祠堂前的禾坪里来了。

    粤东的潘家村与本地潘家寨两地的房屋建筑结构和外形虽有不同,但是,这老祖宗传下的村寨平面布局却是相差无几,这里的祠堂也是呈上c中c下三厅三进的布局,它敞亮而大气,前面的禾坪也是十分的开阔,禾坪的前面也是一口大鱼塘,村民的民屋也是围绕着祠堂向左右和后面开建,这一看便是同宗同源的布局。

    当地潘家寨的乡亲们在闻讯后也很快就从各家各户的屋里走了出来了,有好奇的,有看热闹的,有端茶送水的,有嘘寒问暖的,众人都是分外的热情。

    于是,潘家寨祠堂前的禾坪上便聚齐了潘家村的逃荒人以及本地人了,场面便是热闹非凡了。

    不久后,潘家寨的亲人们便抬出来了几大桶的番薯粥,又掇出了几大盆的咸菜和萝卜干,然后,亲人们便在热情地请潘家村的人吃粥。

    潘家村逃难的人们也就不客气地吃起了粥来,都是狼吞虎咽的食相,言不为过地讲,他们和她们都很久很久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了c都好久好久没有吃饱过肚子了,唉这群衣衫不整c满脸灰尘c蓬头散发c疲惫不堪c脸黄肌瘦的人们一会儿便把番薯粥一扫而光了c吃了个桶底朝天了。

    此时,他们和她们个个都吃得了饱饱的,然后,大家便都打起了响嗝来,随即,大家便焕发出了久违了的容光了,人们的神情也就无比地放松了起来了。

    可怜乎,从潘家村到潘家寨,相距三c四百公里,他们走了一个多月,是在历尽了千辛万苦,是在经历了埋葬累死c病死的亲人之后才到达了这里,虽然这只是一餐番薯粥,但这也算是救命的c能吃饱的美味了。

    在吃过番薯粥后,众人才逐渐地在缓过神来了,这时,大家才开始在对潘家寨的宗亲感激至极,才开始对当地亲人们的款待表示出了无比的感激和感谢之情

    之后,叔公太又在召集两边的男人们碰了个头c开了个小会,他向大家介绍了当地的一些情况。

    原来,潘家寨只有一百几十个人,仅几十户人家,田地也不多,乡亲们也不算富裕,几乎也是在马马虎虎地过日子,因此,这一下子也很难容纳来这里逃难的潘家村的九十多个人。

    这该怎么办好呢别担心,叔公太一定是有办法的。

    原来,在400多年前,南迁的潘氏祖先最早是在潘家寨立足生根的,在此后的几百年来,其后代呢有的迁往了粤东繁衍生息,有的也在当地扩散繁衍,这样,潘氏后人便已在当地方圆几十公里的范围内开枝散叶了,目前有潘家坝c潘家埔c潘家园c潘家坪和潘家湖等几个村庄都是潘氏的宗亲亲人。

    叔公太的意思是想把这90多个逃难宗亲分散到各个潘氏村庄里去,那么,每个村庄就只是负担了10多个人的生活,这样就可以减轻当地亲人的负担,也容易于当地亲人的接济。

    另外,当地的潘氏宗族,以村为单位,都成立有捐助会,它相当于基金会之类的村组织,在每年的收成后或者是节假日,村民们都会自愿地向捐助会捐些钱粮,这些钱粮由村中的长老掌握调配,以用于拜祭祖先c社日请戏班唱戏和资助考取功名的本村学子。

    叔公太说:在目前开头的日子里,各村可以先用捐助会的钱粮来接济逃难

    的亲人。

    叔公太把这个想法提了出来,在征求大家的意见。

    六叔公潘广荣听后便爽快地说道:“好好好,十分感激,一切都听从叔公太的安排,我这边由我来分配落实人员和人数,而这边几个寨的亲人就麻烦叔公太来联系协调了。”

    就这样,在两边长老的商议下,凡事很快便被定了下来了。

    于是乎,在当晚,潘家村的人便暂时的就在潘家寨的祠堂和禾坪上歇息过夜c在住了下来了,其吃喝也还是由潘家寨的亲人们捐赠接济。

    在第二天的一早,叔公太带着六叔公以及两边的十个c八个男人便早早地就出发了,他们是去拜访联系潘家坝c潘家埔c潘家园c潘家坪和潘家湖等几个村庄的亲人的。

    大约是在中午过后,一同回来了二十多个人,多出来的就是这几个村寨的亲人,他们是来接逃难亲人到他们村里去的,他们也表现出了与潘家寨人同样的热情和慷慨,都纷纷地听从了叔公太的安排,都热情地表示要好好地接纳和接济这些逃难的宗亲。

    于是,六叔公按照已了解的各村寨的情况,他便把自己村的逃难人员分成了六组,然后,大家便跟着这六个寨的带路人分散住到了这六个寨中去了,从此,这逃荒的潘家村的难民们便都有了落脚点了,便都开始了各自在异地的新生活了。

    潘耀辉c潘耀华和潘耀文三家共12人是被六叔公安排留在了潘家寨生活,在当晚,他们则还是住在了祠堂里。

    又在过了一晚后的第二天,叔公太来到了祠堂里,同时,他还带来了三个男人,他们是潘尚英c潘尚雄和潘尚豪。

    原来,在昨晚,叔公太又去潘尚英c潘尚雄和潘尚豪三家人的家里张罗潘耀辉c潘耀华和潘耀文三家人的住处和真正的落脚点,因为这三家人的家庭条件相对还算好一点,都有空余的房子。

    叔公太考虑到,如果潘耀辉c潘耀华和潘耀文三家人长期住在祠堂里也不是个办法,只怕当地有红白喜丧之事要办时,若占用了祠堂,就会有所不方便。

    这样,潘耀辉c潘耀华和潘耀文三家人就分别住到了潘尚英c潘尚雄和潘尚豪的家里了,其三家的住房都是他们刚腾出来的盖着茅草的柴房,里面已备有床和凳,这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然后,叔公太又着人送来了油盐c米面c炉具c碗筷等生活用品,这样,潘耀辉c潘耀华和潘耀文三家人的生活就勉勉强强地可以正常开展了,他们也算是在江西安稳地落脚了。

    潘耀辉c潘耀华和潘耀文三对夫妻那是在对叔公太他们千感谢万感谢,感激得差点要下跪了。

    又在一天之后,叔公太又从村民中匀出了三亩多地来给潘耀辉c潘耀华和潘耀文三家人耕作,同时,叔公太告诉他们三人还可以到村后的那片刚烧山烧出来的焦地里去开荒拓土,以种作耐旱作物。

    潘耀辉c潘耀华和潘耀文三家人原本就是勤劳c刻苦之人,也是聪明和善于交际之人,因而,在灾难面前,在与当地亲人的相处时,他们便不卑不吭c谦虚谨慎c热情大方c乐于助人,以致,他们在不久后就与当地人混得了滚瓜烂熟和情投意合了。

    在当地宗亲的帮助下,由当地人提供种子和耕作工具,潘耀辉c潘耀华和潘耀文三家人合在一起,他们首先在这三亩多地上种作了能在短期内就有收成和见效的蔬果作物,然后,再开荒整地积肥,陆陆续续地,他们又种上了短中期结合c能持续有所收成的作物。

    这样,他们便逐渐地就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他们的生活便一天天的就好了起来了。

    一两个月后,潘耀辉他们慢慢地就摆脱了当地宗亲的接济了,他们就能够自食其力c自我生活了。

    这时,潘耀辉c潘耀华和潘耀文三家人自己高兴,而当地的亲人们也高兴。

    而那几个小孩,曾淑萍c潘志鸿c潘志光c陈慧芳和杨翠桃也一起在帮忙劳动,孩子们也又一起过起了愉快的生活,只是,唯一不幸的是那潘志豪却还是痴痴呆呆c懵懵懂懂c疯疯癫癫,这便令人无比的遗憾。

    特别一点的是潘志鸿和潘志光,他俩虽然是身处逃荒在异域他乡的困境,但在长辈们的教育下,他两人始终并没有放弃读书,在劳作之余,他两人始终都在温习着六叔公所教的知识,那住在不远处的六叔公也时常会前来教导,这时,更还有数个本地潘家寨的孩童在跟随他俩温书习字。

    潘家人就这样愉快的在异地他乡生活着。

    在一年以后,没想到的是,其三家人便只留下女人和孩子在家种地,那潘耀辉便竟然在异地又操起了旧业,他又开始在为当地方圆十里八乡的人做起了木匠活,那潘耀文也开始去走街串巷操起了为别人补锅补煲磨菜刀磨剪刀的旧业,而那潘耀华在痛定思痛后也从丧子的悲伤中跳了出来,他也开始在走街串巷挑担摇铃卖起了杂货生意了。

    因此,在后来呀,他们各人除了维持家里

    的生活外更都还有了一定的积蓄,这样,他们便反过来赞助叔公太c潘尚英c潘尚雄和潘尚豪等几家人的生活,同时,其三人也向潘家寨的捐助会捐了不少的钱粮财物和出了不少的人力,他们是在以此来感谢潘家寨宗亲们的曾经的接济和帮助。

    这就是客家人的亲情这就是客家人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这就是龙头镇客家人的吃苦耐劳c艰苦奋斗c坚韧不屈c顽强拼搏c勤俭创业c勇于开拓c不断进取c知恩图报c聪明实在的精神

    潘耀辉c潘耀华和潘耀文三家人逃难在异地生活了数年后,在时势和时局好转后,他们最终才又返回到了故里潘家村,此待后述,敬请追看。

    以上便是潘家人度过饥荒的情况,下面,咱再回过头来说说还在灾区的曾招宝一家人,咱再来说说曾招宝一家人是如何度过这场饥荒的。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章诸葛再世智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