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你中文网 > 穿越小说 > 我在春秋做贵族 > 正文 第562章:果然有动静!
    宗族社会只培养外人不管有什么原因族长必定要遭到族人的唾弃外人要嘲笑那个族长脑子坏了。

    在他们看来一个家族血浓于水发生了什么事情只有自己人会可靠外人压根就靠不住。

    某种程度上来讲这种说法成立只是没有绝对。

    不过有血缘关系确实是远比外人要可靠得多要不然就不会有“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等一些说法了。

    宗周在一开始显得很团结完全历经了好几代人诸侯之间血缘关系远了才变成后面那种互相之间不断攻伐的状况。

    人们只看到了宗周各诸国兵戈相向没有看到他们在分封之初的团结互助或者说是被刻意给无视了。

    宗周的分封之所以比西汉的分封靠谱原因就在于宗周诸侯的环境异常恶劣他们不团结就要被一众异族吃得连骨头都不剩;西汉诸侯到第四代人就变得水火不容除了当时的异族威胁全部在外便是各個诸侯所掌控的地盘太大手头的实力也比较强有关。

    一个团体在面临很大威胁时他们互相之间有血缘关系肯定就将抱团换成那种看来看去亲戚之间的威胁最大哪里还管得了血缘关系别说本来就有仇恨了。

    像是汉景帝面对七王之乱吴王刘濞就是拿汉景帝拿棋盘砸死自己儿子为理由发动了七王之乱。

    其实根本原因还是刘盈驾崩后宗室与勋贵在推举谁来即位成为新皇帝留下的矛盾致使刘濞不甘心皇帝宝座落到刘恒这一支又让刘启当了皇帝再有儿子被刘启用棋盘砸死的缘由勾结其余诸侯发动叛乱属于正常操作。

    到西晋时期发生的八王之乱同样是因为争夺至高宝座而引发说到底还是分封的诸侯王实力太强中枢的实力不具备压倒性换作中枢有压倒性的优势诸侯王指定不敢有“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想法。

    程朔是少数几个明确从智瑶口中知道不会给宗室分封太大地盘封国的人之一起先不是没有意见听完智瑶给的理由才接受。

    作为半分封半郡县制的西汉一开始以异姓诸侯居多刘邦拖着老迈身躯一个又一个地决绝那一批曾经的战友随后在“白马之盟”才约定非刘姓不得封王异姓最多也就是有侯爵国并且每一个侯爵国都不大。

    西汉的侯爵国是在汉武帝时期才一个个消失期间历经的腥风血雨不比与匈奴大战少只不过通常是“酷吏”出马就解决掉没有爆发太大规模的叛乱而已。

    智瑶给程朔的说法非常简单时代已经完全变了。

    按照宗周的分封模式公侯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智氏有侯爵位的也就智徐吾和程宵外姓侯爵有点多伯爵方面连带程朔在内的宗族成员也就四人外姓却是足足有接近二十人其余子爵、男爵也是外姓居多。

    那么他们辛辛苦苦打天下就是为了给那些外姓打造富贵的咯?

    另外智瑶不是不能给族人肆意封爵问题是不止德不配位享受不了多久太大的富贵也会让宗族成员最后死无葬身之地。

    那样做更可能是引起外姓的不满众族人又没有能力守住江山国家最后闹得分崩离裂再给某人找到机会推翻智氏的统治智氏后面只能剩下小猫没几只隐姓埋名的苟延残喘乃至于阖族入土。

    仅仅是分封会让外姓占便宜这一点程朔本身就无法答应。

    其实原国的外姓也不是占便宜他们一样为原国的扩张立下汗马功劳很现实的是智氏族人会以国族自居更加理所当然地认为原国是他们的原国外人不过是一群长工而已。

    在施行分封之后智瑶会将大批的智氏族人分封在楚地、吴地和越地大多数族人得到的地盘不会超过十里(500米)周长像是程宵、智徐吾、程朔三人前两位的封地将有五十里周长后一位则是三十里周长。

    不知道智瑶是不是处于弥补的心理打算把楚国的“郢”封给程宵作为代价则是程氏重新回归程朔这一支自行管理。

    程朔日后的封地会在吴国的旧都“吴”那边距离大江非常近。

    因为已经知情的关系程朔天然上会开始重视起大江并且还从智瑶那边听了一些关于大江的事情很难才不去进行关注。

    恰恰就是因为大江的存在智瑶才需要在楚地、吴地和越地分封那么多族人给予异姓作为封地的最可能结果就是他们不断做大乃至于成为楚人、吴人或越人的新头头几十年后卷起一股叛乱风潮。

    那一点可不是智瑶在胡思乱想原历史上的秦帝国就是面临那种情况委任的官员纷纷变成旧贵族势力的保护伞一直到西汉时期的楚地、吴地和越地都还有反叛中枢的氛围。

    所以并不是越南方的人就越温和南方人变得越来越温和是隋唐之后的事情早在秦一统以及西汉、东汉年间甭管是谁坐天下原楚国、吴国和越国的地盘就是最大的造反份子巢穴。

    到隋唐之后楚、吴、越旧地的人倒是变得不再想要造反可是随着各种生活变得优越当地也是一直在跟中枢作对比如交税上的不老实或是宋明时期跟北方游牧势力的走私充任带路党之类。

    当然讲的只是概率并不是一种绝对。

    目前原国的高层就因为吴地的叛乱不断而产生一种心理认定想要统治南方的难度超级大。

    那样一来程朔又认为智瑶选择在南方大肆分封是一种对族人的倚重下令决心要为家族看好南方杀个血流成河都不允许造反势力做大做强。

    “大原有成熟的造船工业体系造出来的船远比楚国、吴国、越国好要太多除非是发生极大的变故要不然没有可能让大江危险显现出来。”

    “大王在‘邗’设立了常驻舰队日后也会在‘鹊’、‘郢’等地设立由中枢直管的常驻舰队显然是想要完全把控。”

    “大原的国祚不失时长日久肯定会出现一些改变只是至少能保证百年之内无忧。有一百年的时间历经三代人左右当地人应该会把自己视作一名原国人了吧?”

    程朔其实也有想过自己的后代会怎么样很清楚总有一天会跟中枢形成对立只是当代人只管自己和下一代子嗣的事情第三代的子孙真的管不到了。

    他们在“邗”驻扎的同时幕府被设立了起来。

    程朔派出人手向各“师”的“帅”进行召唤要求他们到“邗”的大将对岸“朱方”进行履职。

    在此之前智瑶并没有在吴地这边任命主将原军是以“师”为最大单位各自划分战区由“帅”执行自己的分内之事。

    因为原国已经没有了军将与军佐的关系基本上是智瑶临时任命谁为主将慢慢也就出现了“将军”这个职位。

    用春秋战国时期的理解将军就是某人为“将”去统管哪支军队也就有了所谓的将军要不然之前都是称呼军将。

    历史的演变也就是那么回事到秦一统之后才有职业的将军春秋战国阶段的“将军”并不是统兵将领他们是由霸主国派遣往某个附庸国那边担任“监官”的存在。

    代表人物就是弥子瑕他就是晋国派到卫国执行监管的人物也被称为将军。

    一直到西汉才有称号将军的存在同样是临时领兵的一个职位并不是任命谁为将军那人就一直担任那个职位。中郎将才是常备军的统帅地方上则是都尉作为军方主官。而这个中郎将跟秦帝国时期的职责一样同属皇帝直接指挥也就被视为皇帝的侍卫头子。

    到东汉之后封号将军才进入到朝廷的常备官职随后的历朝历代就是沿用东汉的做法了。

    程朔在等各“师”的“帅”抵达“朱方”这个地方期间却是从“琅琊”出发的舰队先行抵达。

    从“琅琊”过来的舰队在规模上非常庞大以“邗”出口那边的泊位根本就容不下导致大江出海口附近的两岸水域泊满了各类船只。

    楚国的探子在看到规模那么庞大的原国水军舰队之后他们直接被吓傻了随后又是一番紧急商议想方设法将消息送去“郢”都。

    随同舰队抵达的还有一个军团的部队他们从齐地那边进行征召接下来将作为卫戍部队的存在并不是要直接参与到对越地的攻势。

    在某一天程朔来到“朱方”见了前来的那些“帅”再出示智瑶给的文书以及虎符。

    这一套流程就是确认那些“帅”以及指挥下的部队归入幕府建制接下来程朔不止掌握着他们的前程连带也有了生杀予夺的权利。

    因为有正规文书以及虎符的存在自然没有人对归入幕府指挥有什么意见。

    他们很快就进入角色向程朔汇报近期以来的各种状况该要补充兵源的马上开口缺少军事物资的也立刻催。

    有一些人则是很希望为后辈在幕府班子某个职位哪怕只是一名处理文书的小吏一旦此战获胜之后对小辈多少也算是一份难得的资历。

    说白了给小辈创造镀金的机会有能力有门路的长辈谁不是那么干的呢?

    程朔不能全部答应下来同时也不能全部拒绝只能拿出一套考核的规矩接纳一批真有能力的小辈。

    初次成为一个幕府主将的程朔忙得焦头烂额没有随行的幕僚帮衬仅是只靠自己根本忙不过来。

    一批小辈充实到幕府之后原本处理琐事的幕僚得到解放参与到部署军务的工作之中。

    足足花费了将近半个月程朔才算是将一系列事情都处理妥善初步对幕府指挥各区域的各部形成有效指挥的体系。

    而在程朔忙碌于搭建幕府体系期间楚国那边并不是光在耗费时间他们在得知有庞大舰队从海上进入大江之后第一时间也开始征调船只。

    楚国不是想主动跟原国的水军交战防的是原军通过大江逆流而上攻打大江沿途的楚国城邑或村庄还能忍怕的是直接杀到“郢”都这边。

    尽管“邗”那边距离“郢”很远沿途的大江也不是每一处都能让大船通行可是楚国君臣怕极了原国不按常理出牌怎么可能不感到紧张?

    楚国君臣还想到了一点比如原国水军学曾经的吴国水军利用沿海行船抵达越地的某个沿岸进行登陆。

    在那种担忧之下楚王宁调动了其它区域的部队向越地集结他们甚至还想到了设立烽火台用来报警。

    烽火台?这是早几百年前就出现的设施大多在与游牧族群的方向察觉到游牧势力有南下侵犯的迹象点燃烽火向后方发出警告。

    当时的烽火不是弄出狼烟纯粹是被点燃的熊熊大火因此就需要将烽火台搭建在高山之上平时也派人随时注意烽火有没有被点燃。

    这一次楚国君臣想的是用烟雾发出警报原因是越地的山区太多光是烽火会被阻碍哪怕是烽烟都需要有人在地势高的山上把守才能看到。

    楚国那边在征调船只的消息很快就由原国在楚地的探子汇报到幕府处得知这一件事情的程朔专门找来智英问道:“舰队之中适应大江交锋战船多寡?”

    尖底船越大的船只吃水越深出海口这边还能进来深入大江肯定是办不到的。

    智英没有过多犹豫答道:“约有近两千?多为‘翼’船。”

    程朔得到答案开始迟疑了。

    原国那边真的没有在内河交战的经验相反楚国水军从春秋中期就跟吴国水军在大江进行交锋只有两千艘大小船只再加上压根没有经验程朔很怀疑打不打的赢。

    至于说什么大海都闯过来还怕内河之类?听一听也就算了真的不是两回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