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改变了大明》 厉兵秣马 1.外挂上线 “都说了让你们不要把熊廷弼换下去,现在好了,东虏尽得辽中之地,川浙精兵都差点被袁应泰那个蠢货葬送了。现在倒好,你们还有人要朕追封那个无能的蠢货?” 在廷议的现场,一大群官僚们都大气不敢出一一下。 一会后,首辅刘一璟才站了出来,“袁应泰虽有罪,可终究是陨于王事,陛下若要降罪,未免会寒了天下忠臣之心。” 怒气冲冲的少年,本来也只想发泄一下,并不是真的要追究一个起码没有投降的大臣的罪,比起一波又一波投降的货色,袁应泰这个蠢货已经算是不错了,他很快就同意了大臣们对袁应泰的处理意见。 少年姓朱,现在的名字叫朱由校,他本不是这世界上的人,他原本是个普通的21世纪的小公务猿,在一个长假他独自驾车出游时,不料一不小心摔下盘山公路,之后就失去了意识,从混沌中逐渐清醒过来后,他就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一岁多一点的婴儿,除开模模糊糊地记得自己原本的身份,包括自己原来的名字在内的事情大多都忘记了。 过了几年,朱由校才慢慢拾回了自己的记忆,明白了自己的处境。 顺带着,他也想起了自己是怎么穿到明朝的。 他其实没有死,汽车掉落盘山公路之后,还发生了爆炸了,整个人都烧得面目全非了,他被造访地球的好心外星人救下了。在治疗他时,外星大佬们似乎探索了某个超级文明的遗址,触动了某个不该碰的东西,来到了这个还处于明朝的平行世界的地球。外星大佬读取了他的思想,和他稍微商量了下,答应了他要投胎在意义不大,我们并不会向你们提供技术帮助,以你的知识水平应该很清楚,脱离了技术基础的科学知识和猜想没有区别,并无太大的实际价值。” 对这点他倒是理解,最简单的例子,作为学霸的他现在都能把元素周期表上的常见元素的相对原子量和其在表中的大致位置写出来,然而没有制造化学分析天平这种高精度量具的技术能力,元素周期律他就算提出来也只是个没法被证实的假想。 “那么,大佬你们准备要做些什么?” “找不到回去的方法,暂时在你们星球上休整一些年,做些调查。顺便观察下低级文明的发展,研究下你们的文化。” “那可以帮我搞点蒸汽机之类的黑科技出来么?” “我们打包了你原本世界上传到互联网上的所有信息,你可以随时查询。” “意思是,我有了百度这种外挂?大佬,帮人帮到底,还能再多给点帮助么?比如帮我造点原始机床出来。” “可以,不过我们随时可能离开,给你技术水平太过超前的设备,失去了重新制造和维护的能力,那些东西也没多大用,我建议你先打牢基础。” “好吧,那再给点其他的帮助可以么?你们不是要保障我的人身安全么?我觉得我现在很不安全啊。你们没研究过历史,就把我塞进了一个皇族的身体里,我现在是皇帝了,这个脆弱的低级文明国家现在正处于内忧外患中,还即将遇上气候变迁导致的漫长旱灾,外敌没有能力战胜不说,很快会爆发大规模的内战,以我的水平有很高的概率会死。” “我们可以帮你打捞一些沉船宝藏,还可以给你一些这世界就有的作物帮助你的国家发展农业,剩下的就是你的事了,有了这么多的资源,你还无法保证自己的安全,那就不是我们的错了。” 这事做完之后,外星大佬暂时就没再回应朱皇帝。 外星大佬给他内置了生物芯片,可以随时接入外星飞船上的网络查询他权限内可查阅的资料。让朱皇帝欣喜的是,外星大佬的网络非常强大,采用的应该是虚拟实境技术,还是那种可以控制时间流速,他使用“这个外挂查阅资料和学习时,在虚拟实境世界里一天几乎可以当好几个月用。 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一天多,再次接收到外星大佬的通信请求后,朱皇帝就知道了外星大佬说的沉船宝藏是个什么概念了,葡萄牙和西班牙人从新大陆掠夺了无数的金银财宝,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都因为海难沉入了大海,外星人的技术,要找到这些财宝,将它们捞起来送给朱皇帝,也费不了多大的力气。 除开这些帮助,外星大佬很快会陆续将美洲棉、金鸡纳树、橡胶、土豆、番薯、玉米和油棕榈等重要的作物给他从美洲和非洲等地弄来。 有了这么大的外挂,朱皇帝立刻就有了干死后金,让大明开始殖民扩张完成工业化的底气。爱你中文网小说阅读_www.20zw.com 厉兵秣马 2.撒钱免辽饷 在朝堂上还在争论是不是要重新启用熊廷弼之时,朱皇帝很快让外星大佬将第一期打捞到的白银埋在了京师城外一座小山里头,这次外星大佬干了票狠的,一共捞起了白银1213万两多,黄金92万两多。 翻阅了大量资料之后,朱皇帝很快对大明的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外星大佬短时间内看似不会走,接下来他们还会跑上好几趟,朱皇帝不差钱,很快就决定先交一部分给文官免了辽饷,付清九边的欠饷。 接着,在内阁和户部一众大佬一脸懵逼的表情下,朱皇帝拿出了一份被外星大佬做旧的传说中出自隋唐的藏宝图,出动了三千勇卫营,很快就郊外的一处大山里找到了外星大佬埋下去的宝藏,外星大佬按照朱皇帝的要求,把白银重新熔铸后埋在了一块,黄金则另外放到了一个另一个安全的地方。 花了好几天的时间,在内阁、内廷和六部一众大佬的高度重视下,这一大堆的银砖才被全部挖出,现场称量统计完成,实收12131352.4两银子。 紧接着,朱皇帝就在平台召见了一众大臣们,依照朱皇帝的规矩,在场的都是有座位的,朱皇帝上台后的这一点就让一众大臣们都很高兴,为这事百官们没少拍他的马屁。 当然,也有些贱骨头是喜欢站着的,出于各种目的,反对朱皇帝这点改制的声音也不少。对那些人,朱皇帝直接选择了无视。 在廷议前,文官和内廷为这钱的归属吵了好一阵子,连勋贵都上来凑了点热闹,要求给京营拨钱。 文官们发现,这么大一笔钱,内廷的死太监居然想搞走一大半,这还得了,每个大佬都是引经据典,从万历矿税弄得民生凋敝,说到辽饷加征弄得民不聊生,他们的意思就是这笔钱,皇帝你不能独吞了,一千多万两银子都拿出来吧,正好可以免了两年的辽饷。 司礼监的诸位大佬与文官们争钱的时候都急红了眼,就差没撸起袖子和几个文官干一架了。太监们也是没办法,这笔钱要是都被文官搞走了,内廷连点汤水都分不到,人心就要彻底散了,他们就没法带队伍了。 当时看着两波人有打起来的趋势,觉得实在有些太不成体统了,一直在一旁冷眼看着的朱皇帝才制止了两边的争吵,在平台他首先就敲定了这笔钱的分配。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以致辽沈失陷。辽饷加征虽说实属无奈,然终归是残民之举,那就免去辽饷加征。此番这笔意外之财,补足两年的辽饷额度入太仓。至于剩下的,都解入内帑。” 封建社会的规则是“君忧臣辱,君辱臣死”,在场的大臣们刚听完前面一句,就吓得全部都起身跪下了。 随后,他们听完后面的,朱皇帝说要下诏免去辽饷之后,脸色就有点不对了。这摆明了是有两年解决后金的意图,朱皇帝表现出来的极可能存在的冒进倾向,让一些对时局问题看得比较透彻的大臣们都不由感到有些忧心。不过,大部分大臣们还沉浸在我大明强无敌的旧梦中,依旧不太把后金太当回事,也不是很担心,在银子的事上他们已经大获成功了,原本他们以为最多能从小皇帝手上搞到一半,现在大半的银子都已经到手,又有大把的银子可以贪污,哦读书人的事怎么能说贪呢,是可以漂没,自然每个人都是喜滋滋的。 即便文官们大多数都是欣喜万分的,此时样子还是要做做的。 “陛下为此言,臣等死罪!” 至于司礼监的一众太监们,此时也没什么办法,早在这次召见前,他们就明白了皇帝要免除辽饷的决心,早就明白了皇帝的决定,也只能默默地看着大把的银子进了太仓。 看着这帮文官头都要磕破了,朱皇帝无奈地摆了摆手,“卿等无罪,都起来吧。诸位务必勠力同心,早日收复辽东。辽事败坏至此,非有五载厉兵秣马而不可。辽饷来源,两年之后朕自有办法。” 这会,先前担忧皇帝不够稳重的大臣们倒是送了口气,倒是那些进取心比较强又看不清时局的,就觉得皇帝太保守了,许多人都想出声反对,不过,朱皇帝直接宣布让他们都退下之后拍拍屁股就走了,只留下一堆心思各异的大臣们在原地大眼瞪小眼。 有了外星大佬的帮忙,现在还只有每亩九厘银子加征的辽饷根本不是个问题,现在的辽饷加征全收上来也不过是520万两多一点的银子,一个玻璃镜子产业的盈利就可以解决。 翻阅资料后朱皇帝惊讶地发现,此时的玻璃镜子绝对是暴利,法国国王亨利四世丧妻后于西元1600年娶第二任妻子时,威尼斯人送给他的新王后作为结婚贺礼的一面小镜子,价值就高达15万法郎银币,而那会的法郎银币含银量大约是4.5克左右,一面镜子差不多要1.8万两,而威尼斯的制镜技术水银贴锡法,还要到三十多年后才会被法国人窃取扩散。而外星大佬给出的情报也显示,此时玻璃镜子的价格和资料上相差不大。朱皇帝只要把玻璃镜子搞出来,按市价卖出个几百面,辽饷就不再是什么问题。 辽饷看起来是不多,现在的辽饷加征是每亩0.009两,然而朱皇帝又不是对大明的吏治情况一无所知的傻子,他很清楚,下面的官吏们怕是要从百姓手里刮出三倍不止,这种喂肥贪官污吏朝廷得利甚少危害却巨大无比的加征,有钱了自然是要果断地废除。 意外之财的归属讨论完毕之后,朱皇帝很快把大臣们都召集到了平台,算是确认一下免除辽饷的执行方案,顺便讨论下一个重要议题,让大臣们举荐边才和讨论是否启用熊廷弼。 刘皇帝在钱的问题上做了这么大的让步,让大臣们相当的感动,加之辽东失陷之后,启用熊廷弼的呼声一直很高,一众文官中只有少数反对,其余都是持赞成意见,打酱油的勋贵则表示都听皇帝的,所以这个议题很快就被通过。 朱皇帝知道,只任命个熊廷弼是保不住广宁的,得把另一时空架空了熊廷弼的王化贞搞下去才行,暂时没有动王化贞,是因为他知道,王化贞在辽沈失陷后,坐镇孤城收拢残兵稳定人心,功劳也是有的,此时动他对前线非常不利。等熊廷弼上任后,朱皇帝才会把王化贞调走。 至于举荐边才,整个大明也就那么几个领军的文官可以用,无非是各种岗位都干过镇压过民变也打过倭寇的王在晋和最近平苗干得还不错的贵州巡抚张鹤鸣这几个,这些人,朱皇帝自然都是不打算重用的,特别是另一时空在广宁之败事件中支持王化贞架空了熊廷弼的张鹤鸣。爱你中文网小说阅读_www.20zw.com 厉兵秣马 3.奢安问题 接下来,朱皇帝提出了下一个议案,有关西南川贵两地巡抚遭到御史弹劾如何处理和当地的土司问题。 朱皇帝在看了看大事年表之后,很快就发现,在辽东出事的同时,大明西南也即将出大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奢安之乱。 奢安之乱是另一时空天启到崇祯年间,四川永宁(今叙永)宣抚司奢崇明及贵州水西(今大方一带)宣慰司安位叔父安邦彦发动的反明的叛乱。奢崇明于天启元年九月于重庆起事,围cd达一百多天。安邦彦于天启二年二月起兵,进围贵阳两百多天。战争从天启元年至崇祯十年,前后持续17年,波及川黔云桂四省,死伤百余万,大规模交战持续9年。 《明史》上对此事的记载没有什么太多的细节,陈述的事实似乎是奢安两个土司预谋叛乱已久,朱皇帝当然不会满足这种程度的了解,在没解决后金前他可是希望尽量避免奢安之乱,深入搜索更详细的史料再加上外星大佬再次给了他一个大惊喜,让他可以调用一些飞船上的民用设备,比如卫星和带监听设备的隐形无人机,派出的无人机进行的实地调查之后,朱皇帝很快确定,《明史》声称奢安是蓄谋叛乱,完全属于单方面的污蔑。 事实上,随着大明官僚腐朽,朝廷派到西南的流官不但鱼肉百姓,苛收重赋,对当地的土司们也是苛责打骂,视为贱民,常常以改土归流这把刀子举在土司们的头上。而对长期以来的世袭的土司制度,流官们也横加干涉以获取私利,凡世袭者必向流官上私纳黄金已为不成文之陋规。水西安位继承祖父职位,光是贵州分守兵备副使邵应祯一人就向安氏“索该酋金银常例,不下两三千金”。如而不纳金者,“承袭有积至二三十年不得职者”。与水西安氏世代为姻亲的永宁奢氏也是如此。万历年间奢氏首领奢效忠死后,奢氏陷入了奢效忠亲弟奢崇明与效忠庶子奢崇周的土司位置争夺战。而永宁总兵郭成、马呈文竟然利用双方混战之机,出兵趁火打劫,将“奢氏九世积财,搜掠一空”。而在奢崇明成为代永宁宣抚使后,因为没有钱财打点上官,当地官员以“行勘未定”为由,拒绝承认,并多次向朝廷议请将永宁地区改土归流。 而最近几任的川抚和贵抚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基本都是对土司肆意压榨勒索。 甚至于,另一时空奢安叛乱都不是必然会发生在天启元年,奢崇明叛乱的直接原因就是川抚徐可求等人以淘汰老弱的名目克扣军饷,而直接引发奢崇明叛乱攻打渝州的原因其实是徐可求这个智障居然要在永宁的援辽土兵脸上刺字。 本来人家就长期被欺压,早就憋了一肚子的火气,你还这样的侮辱人,再加上认识到大明已经朽了的事实总不免滋长野心,人怎么可能不叛乱。 “御史弹劾前贵抚李枟、现贵抚张鹤鸣和川抚徐可求等贪赃枉法勒索土司之事,尚未议定。朕近日得到锦衣卫回报西南诸土司情形,甚为忧心。如今东虏未平,西南若不稳,社稷危矣。” 御史对这三位封疆大吏的弹劾,是朱皇帝在搬运金银的空闲时间,给一大堆的御史送去了这三位官僚的黑材料的结果。他并不希望奢安的问题现在就爆发,谁也不希望两线作战,对西南土司问题自然完全是抱着能拖就拖的想法。虽说对大明的官僚不报太大的希望,但朱皇帝还是觉得应该稍微整顿一下,让这帮人收敛一点。 朱皇帝这话一出,底下的大臣们瞬间就跪了一地。 首辅刘一璟带头作诚惶诚恐状,伏在地上说道:“臣不能为陛下分忧,臣有罪。” 扯了几句没营养的话后,朱皇帝决定不再废话,“好了,都起来。” 说着,朱皇帝就示意近侍把准备好的资料念了出来。都是万历朝到现在,西南那些官员们对土司干的破事。 每念完一段,下面的大臣们脸色就变得更黑了一分。在座的都不是傻子,朱皇帝连一些找不到当事人的陈年旧账都翻了出来,意思到底是什么,这是不言而喻的。 在翻完旧账之后,近侍又取出了一张地图,开始解说。 这张地图,和其附属说明,详细到了连各土司兵员数目以及其兵员中的壮丁老弱数量,拥有武器甲胄数量,都给说得一清二楚,锦衣卫自然是没有这么大的本事的,这都是外星大佬帮忙客串了一把锦衣卫干出来的事。 一众大臣看完了之后,都不由冒出了一身冷汗,一看具体到个位的兵力以及武器盔甲数据,他们就信了大半。稍微有点见识的大臣们都很清楚,不光万历年间的播州之役,就是眼下的贵州平苗之役,朝廷军队除开少数精锐表现都不如土司兵,参与平叛的主力都是石柱、水西和永宁等土司的私兵,再加上大明第一猛将刘铤和其部下的川军精兵都葬送在了辽东,如果真的有人图谋不轨,那就要出大问题了。 待近侍念完,朱皇帝环视了在场的重臣们一番之后,用不容商量的语气说道:“西南诸土司与朝廷多有离心,皆是朝廷对地方官员失却管束所致。朕以为,如今辽事糜烂,西南不可有事。川贵地方各员,有勒索土司者,必须彻查。” 张鹤鸣和徐可求这几个人在川贵多行不法,不过官位依旧坐得很稳,自然是没少给朝堂上的诸位大佬塞钱,也多有坐师同年这些靠着科举考中时形成的人际关系网维护他们。当然,人在官场上,也少不了政敌。 朱皇帝一下子要处理三个封疆大吏级别的大员,还是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争论。 朱皇帝把这事拿到廷议上来讲,主要目的就是换掉徐可求、张鹤鸣和李枟,并不是要对奢安喊打喊杀。 对付张鹤鸣这个人,不止是单纯的解决奢安问题,张鹤鸣这人逼反了一堆苗民,收割了一大堆无辜百姓的人头,朱皇帝不干预的话朝廷是要给他论功的,另一时空他就是借着这个功劳上位兵部尚书大力支持王化贞架空熊廷弼,朱皇帝主要目的是阻止这个庸才借着平苗的功劳回京,免得他给熊廷弼添堵。对付徐可求,可以马上把另一时空平定了奢安之乱的朱燮元提起来。只是贵州巡抚的人选,朱皇帝还不能确定。 不征调西南的土司兵援辽,敲打一番那边的官僚们,奢安之乱爆发的几率就会小很多。不过,军事上的准备还是要有的。 大臣们稍微争论了一会后,在朱皇帝态度已经十分明显的情况,终于统一了意见。派遣重臣去川贵查张鹤鸣和徐可求,要求两地官员做好防守方面的备战准备。 之后,朱皇帝又初步地询问了下川贵地方有那些官员可以担当大任的,只是提了提,没有细谈。在廷议的最后,则重点讨论了辽东经略的人选,没有什么意外的,起复熊廷弼的意见居多,不过朱皇帝却把立刻用熊廷弼为经略的意见给否决了,在这事上他还有些其他的安排。 廷议结束之后,朱皇帝很快就向天下宣布了几件大事。 第一件事,自然就是昭告天下,宣布免除辽饷加派,申令各地巡抚巡和按御史等带有监察系统职责的官员严查政策落实情况,并让督察院派遣官员定期巡视。 第二件事,则是起复熊廷弼为兵部左侍郎,申令其火速回京面圣就职。 第三件事,就是派遣官员去查徐可求和张鹤鸣等川贵官员的问题。爱你中文网小说阅读_www.20zw.com 厉兵秣马 4.大明要完(1) 廷议结束,回到寝宫,朱皇帝便差人喊来了司礼监秉笔太监王安,斥退左右单独召见了他。 王安是东宫的老人了,也是便宜父亲泰昌帝留给他的老班底。先前他就有所察觉,在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后,朱皇帝现在已经确定,这个老太监早就在双方协力保住泰昌帝的储君地位时和东林党勾搭上了。 “大伴,朕听闻你与有个叫汪文言的国子监监生素来相善,此人与朝中大臣们走得很近哪。” 汪文言这个人很有意思,此人是胥吏出身,几经波折凭借出色的交际能力被一位官员看中,派他来京师办事,之后他便结识了当时还是太子伴读的王安,借着王公公的关系与朝中东林一系的大臣们搭上了关系,花钱混了个国子监监生的身份,这个政治掮客多次为东林党出谋划策,帮助东林离间分化了对手,从政治掮客升级为智囊进入了东林党的核心圈子,完全可以说是混得风生水起。 近侍结交外臣虽说屡禁不止,但绝对是不能拿到台面上来说的,也是所有皇帝都忌讳的事情,王安闻言脸上很快露出了骇然的表情,吓得连忙跪地磕头请罪。 “奴婢有罪,奴婢有罪,请皇爷责罚。” 见他磕得头头都破了,伤口处血流不止,朱皇帝脸上的表情依旧没有任何变化。 “大伴是看着朕长大的,朕以为,大伴该是朕的人。朕也不信大伴会勾结外臣。只是,有些小人,本是犯了事的逃人,在大伴未得志时百般讨好,利用大伴结识重臣,仗着一点小聪明便兴风作浪,实在该死!” 王安听到朱皇帝这话,魂都差点吓掉了,皇帝说以为他王安应该是自己人,这不就是说他的作为不像是皇帝的自己人么?对太监来说,这几乎等于是宣告他的政治生命已经结束。 他也不敢分辨,只能硬着头皮继续磕头,“奴婢该死,奴婢该死……” 看他磕了会头,样子也实在是够惨了,朱皇帝才出言阻止,“好了,大伴且先起来,不必如此,这事大伴只是有小错。” “大伴哪,你当知晓,朕心里苦啊。 辽沈失陷,朝廷上下束手无策,朕百般苦思而无良方。苦闷之下翻阅史书,却是感触颇多。观我华夏之史,自秦之大一统之后,以朕看来,治乱循环四字便可概况。除开得国不正的晋朝,每遇王朝初兴,旧朝积弊都被清扫一空,便有大治之世;后世子孙不肖,吏治日渐败坏,弊政日积月累,是为衰世;而后,积弊已深,变法救亡的也多以失败告终,大乱将起,是为末世;再之后,当国者失其鹿,是为乱世。乱世之中,必有英雄崛起,重开太平。 朕观史书,亦知我神州大地,每隔两三百载,便有波及中原数地乃至塞外草原的大旱。中原大旱不止,必有流民作乱,北地草原本就更为干旱,平素就时常遭灾,再遇到两三百载一遇的大旱,杂胡无食必大肆南侵。若遇治世还好说,官吏多能恪尽职守,将士也多能用命,赈灾抵御外辱都不难。若遇衰世甚至末世,杂胡乱华还是轻的,神州陆沉之事都有过。 而这一治一乱,周而复始循环不息,间隔不会超过三百载。 如今,我朱家享国也有两百多载。我大明从朝堂到地方,处处都是弊政。官吏贪污受贿残虐小民也就罢了,连军队的粮饷他们都大肆漂没。十分粮饷,八分出京六分到营,这经手的各位官儿都能算是清官。我大明粮饷本就被漂没了一道,武将还要从中克扣不少打点上官,否则便难立足于官场,贪鄙一点的武夫还要贪污粮饷大肆享乐,最后到士卒手上的能有几个钱,能有几餐能得饱食? 朕听闻,九边各处,军士只变卖武器还属过得去的,卖儿卖女都不在少数。大明的正兵还好说,日子虽苦些但还勉强过得去,普通的卫所军户大多沦为武官佃奴,朝廷与文武各官役使之重又几倍于民户,可谓是困苦不堪。大明卫所军户,国初便有近两百余万正兵与军余,如今已是逃亡过半,实数不过几十万而已。太祖曾言: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我大明如今却是养农奴几十万,边镇粮饷大半依赖北地民运粮。民运粮从前是赋役并举,千里运粮全靠民户,运粮户破家者十有八九,以致田地荒芜,百姓逃亡者甚众;如今改征折色,北地夏秋征税时粮多银贵,百姓不得不贱卖粮食,被粮商盘剥,九边军士又苦于粮贵银贱,朝廷对此残民困军的弊政却是束手无策,长此以往,社稷倾覆只在旦夕之间。 你也知晓,朕整治兵杖局的事,整治之前,他们做的那兵器能上阵杀敌么?朕不是不信你们近侍,朕清楚,工部的那些文官们,贪腐比之内廷实属半斤八两。内廷朕整治一番尚且有点效果,工部那边,朕实在懒得多作指望。 我大明账面之兵近百万,然而处处都是虚冒占役之弊,实数也不知有没有六十万,这几十万人中,普通军士都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各处官吏偷工减料以致兵丁手里的武器盔甲大多都不堪用,这些弱兵平日少有操练不说,大部分时日还要被朝廷和各级官僚肆意役使,这些人能有几个愿意为腐朽至此的朝廷卖命?用他们打打顺风仗,对付武器盔甲皆不精的流民与弱些的土司还好,面对东虏这等兵甲皆利训练有素的强敌,实在莫要多作指望。 我大明能上阵与东虏搏杀的不过是一些武将豢养的家丁,全部加起来也不知有没有六万,这几万家丁还要分散布防到天下各要害处,靠这样的军队,别说复辽了,他们能挡住本部百战精兵至少六万的建奴么? 如今大明一败再败,辽事靡费一日超过一日,朕得了前代宝藏还能支撑两年,可之后呢,无非是一再加征,官逼民反罢了。 一些流民兴许成不了事,可朝廷无钱之后,官军也投了流贼呢?我大明军士生活之贫困可谓历代之最,估计也后无来者了,闹饷哗变之事,从世庙那会就越来越多,今后只会更甚。即便官兵不投贼,生活无着也会大肆劫掠百姓,以至流贼越剿越多,社稷倾覆也在旦夕之间。 衰世需变法,可皇祖不能明察秋毫,张文忠的变法,早已人亡政息。何况张文忠也不过是修修补补,不敢触及根本。 朕观近年来的旧档,北地旱灾,也是一载多过一载。锦衣卫报告称各地流民也是一日多过一日,西北尤甚。 大明朝的江山传到朕这里,内忧外患天灾人祸,都快齐了,你说朕心里能不苦么?”爱你中文网小说阅读_www.20zw.com 厉兵秣马 5.大明要完(2) 后面的话,已经不用再说了。朱皇帝的话,说起来是洋洋洒洒一大篇,还夹杂一些新词,但通篇的意思其实就八个字——大明要完,朕心里苦。 王安是进过内书堂的,文化水平比起一般的秀才都高,自然是能听懂朱皇帝在说什么的,换魏忠贤那就是鸡同鸭讲了。此时,这位隐隐要成为内廷第一人的太监却是惊骇得说不出话来。 原本,王公公以为,大明只是遇到了一点风吹草动,江山社稷还是稳如泰山的。现在听朱皇帝这么一说,结合从前的经历以及自己这段日子在司礼监参与政务的所见所闻,他发现大明搞不好还真就如朱皇帝所说的一般,可能真就是条四处漏水的破船,稍微思考了下,这个老太监一瞬间就从一个亲东林党的死太监变成了一个潜在的大明要完党。 到现在,王公公才隐约发现,朱皇帝那么重视宿卫禁军大动作扩军的原因。他也不由有些惶恐。这天下真的要乱了么!? 头上的血已经止住了,但是王安却发现自己却更加惶恐了,想说点什么,却不知道该从何说起,朱皇帝描绘的未来实在是太可怕了! “朕和大伴说了这么些话,不是朕失去了中兴大明的信心,只是要告诉大伴。如今时局艰难,大明已经临近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朕有信心渡过这一关,为了延续我大明的江山社稷,朕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就算是宗亲勋戚,在朕眼里,也是无人不可杀!” 皇帝这话杀气腾腾的,王安听了后更是大气都不敢出一下,皇帝的言外之意很清楚,宗亲勋戚挡了他的路他都会杀,太监这种家奴就更不用谈了。 “朕信得过的人不多,大伴可不要让朕再失望。大伴结交的那些外臣,有几个确实不错,只是话说得响亮的人未必就是好官,他们口口声声要驱除邪党,还要除恶务尽,这是不错的。可他们做到言行一致了么?朕可没见他们在清理门户上有什么作为,与他们走得近的一些官反倒是接二连三地举荐李三才。李三才此獠,枉顾事实强说皇祖身体无疾,以皇祖不上早朝之故诽谤君父,不过说过几句漂亮话,办过一个贪腐大案,便在士林中有了不小的清誉。皇祖身子如何,大伴自然是知晓的。皇祖也是太过看重士林的看法,硬是忍着恶气将此无君无父之辈放在漕运总督任上那么多年。朕听闻,此獠在任上大肆贪污收受贿赂,积聚家财恐怕百万不止。在朕看来,所谓东林君子,好官是比他们嘴里的邪党稍微多一点,然而也强不到哪里去。他们如今的作为,无非是排斥异己,结党营私罢了!” 王安闻言不由哆嗦了一下,随即感到一阵庆幸,皇爷这是饶过他这一回了。 从狂喜中恢复过来后,王公公开始思索朱皇帝和他说过的话,他发现皇帝这是十分肯定地觉得全天下的官大多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也摆明了要拿李三才开刀,皇帝对李三才的评价都是无君无父了,还说他家财百万不止,这人的下场还能好么?而杨链那几个人都被皇帝打上结党营私的标签了,他再去和他们勾结在一起那就是作大死了。 回忆了下,贫苦出身的他,在挣扎了一番了后,算是勉强认同了朱皇帝的看法。王公公很清楚,这大明朝的官确实没有几个好东西,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人被逼得要自宫进宫。去岁内廷原本计划新招募三千阉人入宫,却被朱皇帝大笔砍掉了三分之二,然而报名的居然有两万人之多,听说皇宫大幅缩减了招募的名额,居然在京中聚众鼓噪,还是调动兵马司的军队才弹压了下去才没闹出乱子。日子过得去的话,谁愿意割了进宫或者把自己家的子侄割了送进皇宫呢,可见这大明的民生是有多艰难了,这份艰难显然主要是吏治不靖造成的。 看着依旧跪在地上大气都不敢出,想说什么,却始终没说出口的王安,朱皇帝语气冷冽地说道:“大伴,你莫会错了意。朕暂时还不想动李三才。压着没给熊廷弼辽东经略的职位,也不是朕在犹豫。”说着他摆了摆手,“好了。你也跪得够了,再有下次,可莫要怪朕不念旧情!” 王安退下,处理完了伤口之后,就匆匆地去和提督东厂太监沈荫打了个招呼,要了一批番子,并下令让家人去唤汪文言来他府上。 按照惯例,提督东厂太监一般都兼着个司礼监秉笔的职位,他的地位自然是要高于普通的秉笔太监,一般情况下,地位也是仅次于有着内相之称的司礼监掌印太监。不过,内廷里的地位并不是完全看官职,与皇帝的关系才是硬道理,王公公是内廷东宫旧人里头的第一人,是看着皇帝长大的老资格,与皇帝的关系不是他沈荫可以比的,王安又是下一任司礼监掌印太监的最有力的竞争人选,权重如东厂厂公也是要卖他面子的,而且这事背后是皇帝默许的,东厂也不敢不卖王公公面子。 王安借沈荫之手对东厂的人下达的命令非常明确,今日就要看到汪文言的尸首。汪文言这个胥吏出身却能成为东林智囊搅动朝局,已经不再是昔日的小角色的家伙,他的下场已经不用多说。 东厂的番子们办事效率很高,回到自己在紫禁城外的府邸,王安就看到了汪文言的尸体。 “丢到城外乱葬岗里,埋了吧。” 东厂的番子们得令,很快就退下办事去了。 事情办完了,王安的心绪却是久久不能平静,对汪文言这个他落魄的时候刻意巴结上来,又为他出了不少主意的人,王公公其实是觉得有些可惜的,只是要杀此人的是皇帝,他可不敢在这事上有所隐瞒,皇帝对他的信任已经大打折扣,汪文言也好,李三才的事也好,都是皇帝对他的考验,虽说,朱皇帝只是说了汪文言该死,没有真下命令一定要这人去死,但王安如果狠不下心杀了汪文言,或者走漏了风声让李三才有所准备,下场是可以预见的。 汪文言的事,还有昨日廷议上的消息,让王公公很清楚,朱皇帝手上还有一套就连他都不知道的情报系统,一想到自己平日里的一举一动皇帝都是一清二楚的,他就感到有些毛骨悚然,再一次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伴君如伴虎。上一次让他有这种感觉,还是在去年办完了先帝的丧事,朱皇帝干脆利落地把李康妃赶出乾清宫之后,便喊齐了内廷二十四衙门的大小头目,让他们这些内廷大佬参观军士们把兵杖局的上上下下的管事杖毙了大半的时候。 皇爷虽还是弱冠,不过天资之高,手段之酷烈,我朝帝王之中,大抵也就太祖与成祖可与之相比。皇爷对朝廷弊政知之甚深,对百姓疾苦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有君如此,大明中兴有望,实在是百姓之福啊。 只是,这样不好糊弄的皇帝,对我等阉人和满朝文武,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有些大逆不道的想法冒出来后,王安却是自嘲地笑了笑。 我这样的阉人,富贵也是皇爷父子赐下的,大明的江山乱了,我也不会有好下场,此时惟有为皇爷尽忠才是正理。若是皇爷中兴大明,我说不定也能青史留名哩! 再说了,真背叛朱皇帝,王安也不敢,他可是意识到了朱皇帝安插了人在他身边,他非常清楚,自己要是有什么异动,下一刻脑袋就会搬家。爱你中文网小说阅读_www.20zw.com 厉兵秣马 6.科学思想 搞定银子的分配问题之后,朱皇帝开始从外星大佬给的资料里翻找有用的书籍和资料。作为一个工业党,相对于权谋,朱皇帝更喜欢用工业实力碾压对手,自然是首先关注的当然是科技相关的资料。 他登基以来一直在学着处理政务,除开下令金尼阁等传教士带着他们从欧洲搬来的7000多本书籍进京,并下令差人学习拉丁语与传教士们一同翻译那些宝贵的书籍之外,朱皇帝好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把计划中在大明传播科学知识这事落到实处。 为了向大明传教,天主教也是下了血本,他们早就发现了,大明的士大夫明显和其他国家的那些妖艳贱货不一样,他们以前那套忽悠人的套路在大明不大管用,天主教还发现,大明的上层人士很多都喜欢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天主教也只得投其所好,派来学者型的传教士并不断地带来西方知识。欧洲并无工业时代前最廉价的纸张竹纸制造技术,他们的纸还是有点昂贵的,西元1618年金尼阁从欧洲启程带来的这7000多本书籍可以说已经相当于一个规模不小的图书馆,他带来的书籍和仪器本身的市价金尼阁自己估计超过1万金币,另一时空1938年,北平天主教堂整理藏书楼时发现了这“七千部”中残余的数百部,其中就有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和开普勒的《哥白尼天文学概要》等重要的科学典籍。 朱皇帝以前读过一些明史类的文章,对另一时空明末这场翻译运动由于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又被战争和满清高压统治打断感到尤为可惜,登基后就立即知会徐光启联系传教士们带着书籍进京,并安排在京的传教士教授他刷选出的语言天赋不错又肯努力上进的孤儿学生们学习拉丁语和其他欧洲语言。 现在有了外星大佬的资料,朱皇帝倒是不再太看重传教士带来神学书籍居多的这一堆玩意,以外星大佬的能力,搜集到语音文字资料库后翻译也不存在难度,自然不再需要大量的翻译人才,后续的投入也就没有了,他现在只需要不多的懂得欧洲语言的人才,维持交流需要就够。 对于被自己召集到京师来的这些西学爱好者,朱皇帝虽说没有之前那么看重,但也不至于放弃。 进入四月,这帮人齐聚京师之后,朱皇帝召见了他们中名望最高的徐光启。 徐光启是晚明西学东渐的代表人物,除开儒生身份,还是个水平不低的科学家和农学家。前年徐光启自请练兵于通州,不过一直都没有得到朝堂上真正的支持,粮饷和器械都不足,只练兵了几千人,从去年年底开始就一直因为觉得才能无法施展而请求退休。 朱皇帝自然是不会把这么一个大才给丢回松江府去的,也不会把练兵这种事交给他一个军事爱好者去办,在朱皇帝眼里,大明的文人中包括后世某些人吹出来所谓长于兵事的孙承宗在内,都是书生不知兵事水平的,他没有同意徐光启的辞呈,直接调拨了更多的资源,让他去搞育种研究,外带培养一些农学人才。 例行公事的问候过后,朱皇帝开门见三的说出了自己的意图。 “徐先生,朕今日召见,所为者,西学。” “微臣愚钝,还请皇上明示。” “朕以为,西学之精要,无非物理。说文曰:‘物者,万物也。’,物理即万物之理。物理之学非泰西独有,先秦诸子所著中亦有所涉。自先秦以降,我华夏之学言及物理则脱不开性命,而泰西亦是如此,只是双方性命之学存在差异。” 中国古代物理这个词出现得比较早,大致上和西方的古代物理一词含义差不多,即研究万事万物之理几乎包含了所有自然科学门类的广义大物理。中西双方研究广义的大物理,华夏方面是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模糊了神学,将重点导向了哲学、伦理、政治学和宗教学有机结合而形成的整体思想体系,在华夏的学术语境下“物理性命”从来都是一个整体,也一早就出现了更偏重于“性命”的倾向,独尊儒术之后更是把所谓“性命”之学抬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欧洲由于历史和地理方面的原因,则是从一开始就未形成什么整体的思想体系,在基督教的强行捏合下形成了一种神学居于权威地位的思想体系,为了神学的需要强制地阉割了大物理也就是自然科学。 可以说在和中古时代思想体系的大一统方面,中西双方大致进程其实都差不多,只是思维模式和神权强弱差异造成了双方的发展道路的不同。 “物理?皇上所言极是。” “朕观近百年泰西之学,只论物理不言性命之势已显。朕以为,性理之学,非圣贤及大儒不能言之。物理则不然,泰西之学胜过华夏之处,即为物理。而泰西性理之学,虽有可取之处,然不如华夏远甚。由此观之,物理之学,德行不彰者亦可研习。由泰西可知,物理之学,不同于性理之学,乃是后人胜过前人,后圣远胜先圣,多可以经世致用。比如天文之学,非旦可知天命,亦可用之修历指导农时,于远航则可用于航海定位。几十载之前,泰西发明以象限仪测算纬度定位之法,远航便无须观星之术,由此海运大兴,泰西列国皆获利良多,甚至在经历一载有余的远航后还有余力侵占我大明藩属。” 朱皇帝知道,在当下的环境里头要撼动儒家十分困难,于是他准备先反其道而行之,准备再次名义上拔高一下所谓的性理之学,把门槛弄到一般的儒生都无法触及门径的地步,等到自己的实力够强,就恢复宋制取消举人功名同时打压秀才,抽削弱儒家的基层,在普通人中推广自然科学,等到生产力水平上来了,近现代自然科学的受教育人口数量上来了,到时候要干掉士绅地主这个反动落后的阶级就不会再有大的阻碍。 徐光启闻言不由心神大震,朱皇帝的话,似乎为他开启了一道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只是作为一个儒生,他不知道把“物理”和“性命”割裂开之后会带来什么,面对未知他感觉十分惶恐,一时间愣在原地,不知该说些什么。 “徐先生,朕知你在想什么。先生可是忘了少正卯么?” 朱皇帝要让自然科学的归自然科学,也可以说是对这批人的保护,更重要的目的是进一步地降低儒生们对科学的警惕心理。 孔子诛少正卯这事徐光启自然是知道的,稍微想了想他就明白了皇帝的意思,孔圣人那是在消灭异端,他想不明白的是朱皇帝这是要阻止西学对儒学的影响渗透以维护理学的正统地位,还是单纯地要保护他们这批西学爱好者。 徐光启只是个比较纯粹的学者型官僚,揣摩上意方面显然不是他的强项,稍微想了想就放弃了,“皇上所言极是。” 接下来,朱皇帝就开始交代徐光启第一步该怎么做事。 要推动广义的物理学也即是自然科学的进步,首要要解决的问题,自然是思想层面的。朱皇帝很清楚,单纯的科学理论有不适用的时候,比如经典力学理论模型中的一些定量在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研究领域里就是变量,而科学真正永恒的东西只有其思想和方法。他也不准备一开始就拿出正确的理论,他也明白一个重要的事实,存在一个一贯正确的权威,对需要怀疑精神的科学发展来说绝对不是好事。 对如何打牢科学大厦的地基这个问题,朱皇帝的规划很明确。先拿出现有的西方科学著作,引导这些对科学感兴趣的儒生们用实验去推翻其中的谬误,配合逻辑学的推广,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古代中国有着比较发达的技术,却没有产生科学思想,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科学思想基础之一的逻辑学研究方面的缺失,显然是重要原因之一。来到这个世界之后,他也有自己写一本逻辑学著作的打算,只是以他的学识水平,要完整地将逻辑学的发展在大明补完,这个难度有点大,一直都没动笔。 朱皇帝从前就对逻辑学发展史有一些了解,还记得这个时代他可以搞到手重要书籍,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那些西方传教士带来了7000多本书,没道理会缺了这本。这本《工具论》主要论述了演绎法,该书为形式逻辑奠定了基础,在逻辑学发展史上有着非常重要地位。 他登基后费了番功夫,也没能向传教士传达出想要获得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中文译本的意图,毕竟他不懂拉丁语和西班牙葡萄牙语,此时中西双方的接触都不够深入,翻译方面存在的问题太大。 现在朱皇帝手里已经有另一时空现代的《工具论》中文译本,经过朱皇帝稍加修改删除了一些不合时宜的内容,现在已经可以开始印刷。后续的,朱皇帝也会把另一时空后世诸多学者的大作稍作删改后,搬运到这个时空来,彻底帮助大明补完逻辑学这个重要的思维工具学科。爱你中文网小说阅读_www.20zw.com 厉兵秣马 7.印刷技术革命 手里有了大量的资料,朱皇帝就再一次关注起大明的印刷技术起来。 自从德国人,谷腾堡发明了油墨和铅合金活字,欧洲的印刷技术就大大超越了中国。谷腾堡对印刷技术的发明和改良,无疑是奠定了欧洲现代文明发展的基石,是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先声;甚至可以说印刷术的发明也是诱发工业革命的关键性技术。 而大明的印刷技术,其实还是徘徊在宋代水平上,大伙都更喜欢雕版,活字也是木活字为主,金属活字只有极少数人试水,由于文化市场不够繁荣,印的书也是四书五经之类的东西为主,很长时间都没有尝试过对印刷技术进行改进。 对大明印刷技术落后于西方的现状,朱皇帝一开始就感到十分忧心。 作为穿越者,朱皇帝是十分清楚,印刷技术对于科学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推动作用,也记得欧洲人在明初就发明出了铅合金活字印刷技术,也正是金属活字印刷为文艺复兴提供了直接的支持,来到大明后,他对大明的印刷技术遇到的困境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此前大明印刷使用的还是水墨,水墨容易浸透纸张,所以只能在纸上印一面,在纸张不算太便宜的当下,大大地提高了成本不说,水墨也不容易附着于金属之上,所以活字也基本是以木活字为主,木活字使用寿命低,也难以大规模制造,使得印刷技术难有进一步的改良。 朱皇帝以前是看过一些资料,知道金属活字用的是油墨印刷,但是记不起欧洲人到底是用的什么材料配置的油墨,询问了传教士们也只得到了原料里有松香、炭黑以及一种不知道到底是什么的油。这倒不是传教士们想藏私,天主教正急需大明高层的支持,一点在欧洲不是什么秘密的油墨配方他们当然没有保密的理由,除开油料本身,其他的配料和制作方法他们很快都如实奉上,找不到合适的油,只是单纯因为双方交流不够深入语言不通而已。 当时还是皇孙的朱皇帝,虽不受宠,但调用不算多的资源的权力还是有的,他想找到一种合适的油配置油墨自然是直接穷举,反正通过翻译,朱皇帝可以确定那是种植物油穷举起来也要不了几个钱,下令把国内所有的植物油都试过一遍后,花了几天的时间,终于找到了一种名为胡麻油的植物油以传教士给出的方法配置出了合用的油墨。 为这个事,文官们当时都还兴奋了好一阵子,儒生们纷纷称赞这是文教盛事。 油墨应用于大明现有的印刷行业,也是有大利的,直接节省了差不多一半的纸张,无疑是让读书人大大的受益了,那会朱皇帝还趁机刷了一波声望,连一向不算喜欢他的万历一开始都表扬了他几句,赏了些好东西给他。 不过,很快事情的发展就出乎了朱皇帝的意料,那会某只东林阵营的猪队友直接来了句“好圣孙”,然后不知怎么就传到了万历耳朵里,这位宅男天子就不高兴了,没多久后就把那个货贬去了桂省,从那之后,朱皇帝就小心谨慎了许多,没再敢在皇宫里折腾了。 一想起这事,朱皇帝就恼恨不已,大明第一个说“好圣孙”的那位解缙是个什么下场,这些文官们心里就没点数么?朱棣当时也不过是表面上作出高兴的样子而已,私底下其实早就恼怒不已,后来这位总喜欢对君王指手画脚的解学士死在了纪纲手里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就是万历这样的宅男,也不会喜欢文官在储位选择问题上指手画脚的。 拿到外星大佬的资料后朱皇帝才知道,这个胡麻油其实正是由谷腾堡发明的印刷油墨的主要原料亚麻籽油,胡麻这种作物其实汉代就从西域传入了中国,在山西等地有种植,学名叫亚麻,除开榨油还可以织布。 解决了油墨问题之后,朱皇帝发现金属活字依旧不是那么好搞定。 欧洲人的文字是字母文字,总共最多三十来个符号,图形也相对简单,他们只需要制造不超过40个图形不算复杂的字模,就可以批量工业化生产铅活字,以15世纪的技术,都可以用钢模冲压出阴模,然后批量铸活字。但是汉字就没有欧洲字母文字的这种优势了,常用字就至少两千个,很多汉字图形还很复杂。 朱皇帝从登基初后不久,就下达了制造金属活字的命令,到现在这个庞大的工程也只是完成了一小部分。期间朱皇帝也时不时地开脑洞,也提出过冲压制造阴模,然后铸造活字的想法,然而汉字的特殊性,让朱皇帝的各种脑洞都落了空。 没有具体的技术细节,很长一段时间内甚至连铅活字铸造本身都有问题,朱皇帝只记得是铅活字,不记得应该是铅合金活字。铅是比较容易熔化的金属,但是凝固后体积会缩小,后来加入锡之后,铸造活字时冷却后变形问题才被解决了一部分,但依旧不是特别理想。 这倒不是谷腾堡搞出来铅合金有多好的技术,只是大明此时没有发现锑这种并不常见的金属,市面上没有,朱皇帝的试验自然不会获得彻底的成功。,明代虽说是中国自中古以来发展速度落后于西方的,但就算到了此时,大明与欧洲比技术水平也是各有千秋,别说谷腾堡那会的欧洲冶金技术,就是现在欧洲的冶金技术也是不如大明的。 现在易开采的锑矿位置朱皇帝有了外星大佬的资料也已经确认,并派出了太监去开采,他现在需要头疼的,只是大规模制造汉字铅合金活字。 拿到了外星大佬给的资料后,朱皇帝也发现自己寄希望的近代技术也不靠谱,以当下的技术水平,无论是雕字机还是电镀等方法制造铜阴模的方法,在大明的工业技术基础上,短时间都是没可能搞出来的,朱皇帝也只能暂时将这事放到一边。 好在,求助了下闲着没事做的外星大佬,人家很快给他冲压了几套铜阴模出来,大规模铸造铅活字现在已经没有难度,只要朱皇帝抓紧研发,在这几套阴模的使用寿命到达前,搞出雕字机等近代技术来难度不大。 印几本书《工具论》这样的书籍,当然用不着什么活字印刷。这种需要长期大量印制的书籍,就是近代也是雕版印刷为主,活字印刷其实主要是面向时效性比较强的一些出版物的。爱你中文网小说阅读_www.20zw.com 厉兵秣马 8.科学和技术 吩咐事关科学理论本身的一些事之后,朱皇帝又拿出了一本书,“这是一位在野算学大家在先生译著的加以修订增改的《几何原本》,有先生未能竟全功之后9卷。朕近日读之,大有收获。” 徐光启闻言后,几乎是一把从近侍宦官手里把这本书抢了过去,未能把《几何原本》翻译完,一直都让他觉得遗憾无比,现在看到了完全翻译本,他如何能不激动,至于这作者的水平,徐光启也不怀疑,作为少詹事这种东宫属官,他和朱皇帝其实并不陌生,很清楚朱皇帝的数学水平。 只是,很快他就察觉到那位近侍正皱着眉头看着他,很快他又想起自己这是君前失仪了,立刻就伏地请罪,“臣于君前失仪,失却大臣体面,还请陛下责罚。” “先生快快请起,先生的心情朕能理解,此番先生无过。” 徐光启连忙起身,“不知这位李善兰先生,到底是何许人也。” “此人只留下了这一本书,至于籍贯何处,朕也不知。献书之人说过,这位李善兰先生,仙逝已有几年了。”朱皇帝说着脸上不由自主地闪过了一丝不自然的神色,这个话题就有些尴尬了。朕上哪去给你把另一时空的清代数学家李善兰先生找来,这一时空,人家的不知多少代的祖宗都没出生呢。 徐光启闻言不由露出了一丝遗憾的神色,长叹了口气后说道:“未能结识此等大贤,实在是臣生平之一大憾事。” 对于科学的最重要的基础工具数学的发展,朱皇帝也不急,有他这个大学数学门门95分以上的当世最强数学家在,这时代的人只需要把他留下的课本吃透了暂时就完全足够甚至超出不少了,数学这玩意,很多时候都是超出时代科技水平不少的,另一时空甚至有人认为当时数学的发展已经领先300年。 一想到这个世界以后大学里挂了高数的学渣们要诅咒的不会再是牛顿和莱布尼兹,而是大明天启皇帝陛下,朱皇帝就觉得有些得意。 把《几何原本》交给徐光启后,朱皇帝又拿出《论各种三角形》这本重要的数学著作,以及两本朱皇帝版的《中学代数》和《中学几何》课本。 同时,朱皇帝还交代给了徐光启两个任务,必须要让这些人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在与自己沟通后完成自然科学圈子里各种概念、符号和学术术语的统一,消除交流中的障碍,以促进大明科学的发展。 对科学发展,朱皇帝暂时并不着急。 这年头西方的理论水平,连另一时空后世的初中水平都没有,拥有全套中学课本的他根本不需要什么太多人去研究理论,所以有一批徐光启这样的人研究科学就够了。 对科学技术发展史有了比较清醒认知之后,朱皇帝很清楚科学和技术联系在这个时代并不是那么的紧密。在这个技术水平不够的世界里,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法制造出化学分析天平、秒表和千分尺等精密量具,很多理论要联系实际所必须的定量分析的基础条件都没有,大多数的科学理论根本无法用于指导生产。就是即将诞生的神级人物牛顿,他构建的经典力学理论其实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也基本上等于没有,第一次工业革命更多的是技术专家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推动下完成的。现在这个世界,更需要的也正是工程师和技术工人这类更偏向技术侧的专家。 阅读了大量科学技术史相关的书籍过后,朱皇帝也发现,以前困扰他的李约瑟难题和中国古代为何没能爆发工业革命这两个问题,他似乎有了初步的答案。在他看来,先抛开科学思想产生需要解决的哲学和逻辑学层面的问题不谈,就算中国古代产生了科学思想,让科学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更多是由经济因素主导的技术瓶颈面前,科学发展也一样会停滞不前。说到底,科学理论只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经济基础的支持。 很简单的例子,就算弄出经典力学理论,没有制造精度达标的各种量具和卡文迪许扭秤等精密实验装置的技术能力,牛顿的那些定律也只是个数学模型看起来很完美和谐的猜想而已;就算现在提出化学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和元素周期律,没有制造精度达标的天平的技术能力,这两个化学定律也只是猜想;而生物学方面就更明显了,没有制造放大倍数够用的光学显微镜的技术能力,要让生物学进入微观阶段就更是痴人说梦。而连另一时空现代中学水平的科学理论都没法用实验去证实,后面的科学发展会是怎样更不用多谈。 确定优先把技术方面的短板补上这个大方针之后,朱皇帝对大明的科技发展也有了个比较清晰的规划。对于如何改造大明的经济运行模式以促进技术发展,朱皇帝在大方向上已经很明确,由政府主导的国有企业主导产业发展是根本,作为一个工业党,面对大明这么个贫困落后的农业国,他实在很难不着急,除开集中力量办大事由自己主导的产业之外,对私营的工业产业项目也一直很有扶持的想法。 只不过,琢磨了半天之后,他发现除开采煤业和玻璃等少数新兴产业或者有安置多余的就业人口能力的产业之外,其他的大多数传统产业他都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 另一时空引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诞生的关键发明珍妮机他就暂时不敢丢出来,原因无非是生产效率提升后,大量的手工业纺织工人必然会失业,大明暂时没法安置那么多失业工人,将会严重地破坏社会稳定。另一时空的英国佬占着广大的殖民地可以安置多余的人口,也有许多其他的产业消化失业人口,就是这样,他们依旧在珍妮机问世时闹出了守旧派捣毁机械的破事,而眼下的大明没有另一时空近代英国那么好的条件,整个社会的思想风气也更保守顽固,搞出珍妮机产生的不良后果只会更严重。 英国佬完成工业革命的最大的支柱产业纺织业,在大明这暂时基本上是被废掉了。 很早以前,朱皇帝就接触过一些有关天朝古代发展问题的论文,这些文章都有中国古代过多的廉价劳动力供给逆向淘汰了许多水力机械,导致工业技术起步阶段的积累不够,产业难有向现代大工业升级的观点。现在,在实地考察了大明的手工业发展之后,朱皇帝对这类观点基本上算是认同,大明的水力机械工业的发展现状确实是堪忧,原因也正是用人比粗糙的机械便宜。 在发现由于自己得到了外挂,大明可以跳过由市场主导技术发展完成工业技术积累的许多原本必经的阶段,大明的许多产业依旧存在转型上的问题之后,朱皇帝不得不痛苦地承认,天朝古代发展上的问题,还真是和另一时空有些人认为的人口密度太高有莫大的关系。 尽管清楚过多的人口给自己带来了不少的麻烦,朱皇帝却不会视人口为包袱。在他看来,人口才是大明最为宝贵的财富。在朱皇帝这个未来的帝国主义头子眼里,地球上有那么多的无主土地等着他去占领,人多并不是坏事,要是这会大明的人口只有国初那几千万人,连把本土开发好都不够,他才要发愁。 作为一个曾生活在另一时空现代社会的人,朱皇帝也很了解完成工业化后的各国都十分头疼的少子化问题。在他看来,在未来人多是好事,有巨大的人口基数底子撑着,再怎样少子化,国家都不会有被彻底腾笼换鸟的危机,就算错过了第一波的工业化浪潮,以华夏文明的底蕴,也一定能赶上来。像西方各国那样,亡族灭种的可怕未来搞不好都会出现。爱你中文网小说阅读_www.20zw.com 厉兵秣马 9.百年大计 得到了外星大佬的技术资料帮助之后,朱皇帝很快就开始调集人手,准备大办工厂。毕竟外星大佬们虽很友好,但终归不是朱皇帝的亲爹,不会一直给他捞钱,就算外星大佬持续给他每年几千万两银子的贵金属,也还有通胀这个大问题,搞改革很麻烦,而搞实业赚钱才是最稳的。 首先正在筹备建设中的,有朱皇帝最看重的玻璃厂、坩埚钢工厂、板甲工厂、火枪工厂、火要厂、火炮工厂、机床厂和铸币厂等工厂。 当然,这些工厂现在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管理和技术人才,许多产品要真正上线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老早的时候,朱皇帝就有了办新式教育的计划。 作为一个现代人,朱皇帝自然是知道教育的重要性的,只是没钱,没人,也存在和儒生起冲突的可能,他能做出的改变不多,只是在宫廷禁军中搞了扫盲,另外办了一个只收穷人家孩子的褒忠义学。 京师,安定门外的大操场上。 刚调入勇卫营这只禁军的前天津海防游击贺虎臣,在训练放风之余,对着身边的另一位刚调入禁军的游击李卑问道:“我说,李游击,这勇卫营每日都出操便算了,禁军中禁军的嘛,终归是和外边的不一样。可咱们这些为将的要识字也便罢了,这帮兵也是个个都得认字,字认得不好还要罚。军中教的这俗体字,不考科举的只是偶有一些这般缺笔少划的写,到了咱们这,这字全都是被砍得不剩几笔的,你说这是图啥?” 李卑摇了摇头,“咱也打听过,这勇卫营从前不是这样的。这般多的改制,都是皇上授意的。皇上在想什么,岂是我等能置喙的。” 说到这里,两人都没有再纠缠勇卫营各种奇怪的制度,闲谈了一番京中趣事之后,很快继续了他们带的队伍的日常训练工作。 这两位武将都是朱皇帝最近翻看史书,并做过一些调查之后,挑出来调入紫禁城卫戍禁军勇卫营的,两人在另一时空都是忠臣,贺虎臣几乎是阖门战死或者自杀,李卑这人在别人都杀良冒功的明末,居然能约束手下不杀百姓冒功,更是难得的有底线的良将种子。 这样的人陆续还会有一些被调入勇卫营,朱皇帝会高度关注他们的表现,判断他们是不是可以用。 对于后世红军和解放军的大扫盲运动,朱皇帝一直是十分推崇的,勇卫营这只禁军在训练和执勤的空闲时间里都是一点都没闲着,一直都在被朱皇帝从内廷里找出的太监们用小黑板教他们认字,并用朱皇帝亲自编写的教材学习数学。 尽管这些丘八们中很多人对识字是十分抵触的,不过朱皇帝的圣旨压下来,他们不想服从也得服从。朱皇帝每月都有针对这帮士兵的测验,成绩好可以得到肉食加餐,还可以获得优先升官的资格,而每月考试成绩都会计入军官个人档案,集体成绩好的带队的军官也有优先升官的资格,小队也会有被公开表扬的奖励,成绩提升程度最差的队伍的会被点名批评。 在这样的奖惩制度之下,很真心服从命令认真学习的都受到了奖赏,军官和士兵们学习的热情也越来越高。 除开军队,朱皇帝自然也有办学。登基后不久,朱皇帝就下令各地送来下级阵亡士兵留下的孤儿幼童,到现在朱皇帝养在京师的幼童已经有四百多名,这些儿童直接就被朱皇帝安排进了褒忠义学,由太监负责抚养,按照朱皇帝给的教材在接受教育。 由于褒忠义学被朱皇帝盯得比较紧,穷人家那种严重营养不良的孩子也没法冒充,所以也没被塞进来一堆关系户,由于朱皇帝会亲自去检查孩子们的学业和生活状况,太监们也没敢苛待这些孩子,就是抚养和教学费用上,他们之前坑了朱皇帝一把,虚报了很多采购的价格。 现在,朱皇帝有了外挂之后,又对褒忠义学进行了一番调查,在这事上动手脚的,统统都被打发去凤阳和老朱家的祖宗作伴去了。 在得到外星大佬的帮助之后,朱皇帝最近重新编写了教材,数学方面没有大的改动,只有语文教材发生了大变化,朱皇帝的新政策是准备在军队和自己办的义学中推行简体字教育,学习源自另一时空民国,且经过朱皇帝魔改以适应洪武正韵的注音符号。这时代的大明已经接触到了欧洲人,搞拉丁字母汉语拼音方案出来搞不好是会被人喷以夷变夏,朱皇帝可不想某些喜欢卖直求名的货色拿这事搞个大新闻把他批判一番。 有了更多的钱之后,朱皇帝已经不再满足于只收一些烈士孤儿,他打算把那些穷得要送孩子自宫的家庭的幼童,普通的孤儿,他都打算一并收了,暂时计划是再招收两千多幼童,送进育才义学。 在朱皇帝的计划中,褒忠义学的培养方向将会主要面向军队,他准备要花上几年时间,培养出一批合格的接受过忠君思想洗脑和成体系军事教育的人才,将这些思想政治指导员性质的监军送到战场上磨炼,选出军事素养和政治素养都合格的人才进入连级和以上层级担任监军工作,将监军下到连上,以加强对新军的控制。 好吧,监军下到连上而不是支部下到连上,还宣扬的是忠臣思想,这听起来似乎很反动。然而朱皇帝身份就是大明封建主义的总扛把子,不宣扬忠君,他还能宣扬什么,难不成宣扬自由主义或者赤色主义不成?再说了,在朱皇帝看来,宣扬忠于皇帝也不代表就是维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可以有实权皇帝不是么? 育才义学,其培养方向,自然就是面向朱皇帝私有的各种皇家产业,目的是培养科学家、工程师、会计和企业管理人员。 朱皇帝其实也有过在两京和苏杭等大城市的城区搞一搞普及的义务教育的想法,只不过稍微想了想,他就果断地放弃了。 朱皇帝很清楚,自己现在小打小闹,或者在军队里搞一搞,文官们还不会太过敏感,真要把义务教育推行到地方,对道统之争并不陌生的他们,会干出什么来都是有可能的。朱皇帝觉得,儒家的地位就是靠着垄断教育权得来的,想要挖他们的根,他们不和自己拼命才怪了。 对此,朱皇帝也不急,他要干的就是先悄悄地进村,大办教育的地方他也已经选好了。爱你中文网小说阅读_www.20zw.com 厉兵秣马 10.新军(1) “杀!杀!杀!” 安定门外的大操场,勇卫营的训练基地上此时正是杀声震天。 几位武将模样的男子,此时正拿着一只火枪形状的木头,正在努力地练习刺杀。时不时地,还有人在一块贴着许多张的木板上看上两眼,然后试着调整自己的动作。这些军官都有些传统的长枪枪刺术底子,对这种比之一般长枪短点,形状和鸟铳差不多的木头,他们都有点不习惯。 枪刺术用木枪模训练其实效果也更好,毕竟上真枪就不可能放开手脚训练,用木枪反倒是能够在他们都熟练掌握基础的刺杀术之后,进行更加接近实战的对抗性训练。 另一边,一群看着就知道是新兵的在老老实实地踢着正步,练习队列,时不时有士兵被队官狠狠抽上一鞭子,被抽打的人,个个身上都没少几道红印子。 还有一些士兵则在不远处,正在努力学习使用火绳枪。也是时不时就有士兵因为动作慢了,或者出错,被军官们狠狠地用皮鞭抽打。 在这个时代没有宣扬民族主义的土壤,朱皇帝只能做到让士兵们畏惧军官手中皮鞭和棍棒甚于畏惧敌军的武器,在勇卫营他制定出了十分严格的军法,将体罚引入军队训练之中,队列走的不整齐要打,行进速度慢要打,枪支装填慢要打,开枪打不准还是要打。打轻了的军官,都要受罚。 这只勇卫营的军法和大明其他军队执行的纸面上的规矩相比,惩罚其实还是轻很多,动辄砍头的规定少了一些,这只军队的军法一开始就被朱皇帝修订过一次,现在更是来了一次全面的大修,已经完全废除了一些会致死致残和严重侮辱人格的刑罚。 在朱皇帝的计划中,这只军队还将会设立专职的军法官和专门纠察军纪的宪兵队。这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军纪,另一方面是朱皇帝对当下明军里军事主官各种大权一手抓的现状很不满,希望用新的制度来抑制军队里的军阀化倾向。 在阅读了大量的另一时空后世的军事书籍之后,朱皇帝发现,近代军事体制对于皇帝来说好处是很多的。很多的制度都是非常适合用来分权制衡,抑制军队里的军阀化倾向的。 一位新加入的游击结束了本队的训练,按照规定让士兵短暂的休息一阵,走到一位中级武将这边,有些疑惑地问道:“王游击,那边练的是啥,这枪形状也忒怪了,木头的,还做得和火铳一样。” “皇上旨意,”说着这位王游击脸上露出了一丝无奈的神色,原本舒舒服服的差事,现在变成了不执勤就要操练,实在让他有些不爽,这少年天子和武夫亲近是好事,但是这么个折腾法他就有点受不了了,“兵杖局正在造一种皇上赐名遂发火枪的新式火器,就是在火铳枪管上安个枪头,远攻可以当做火铳使,离近了安上枪头可以当长枪使。将来要配发给咱们勇卫营,所以需要让武将们先学这枪法,武将学会了,再教给下面的百总和什长们,咱们全营从将到兵都要学会。” “火枪?皇上这名儿取得挺贴切。那边的纸上贴的就是枪法?” “这一套枪法,被皇上命名为枪刺术,名字倒是平平无奇。传说出自一位诨号“北地枪王”的枪术高手,为了让咱们练习这样一套枪刺术,皇上还特意令画师绘制了一套什么动作分解图的画贴在了那边,让大伙们照着学习。练了这么些日子,俺也没看出这北地枪王的枪法有甚精妙之处了。” 问话的人脸上露出了一丝不屑的神色,“这人好大的口气,却是个没听过的无名之辈。” 好吧,这帮武将们都不知道大明什么时候有了一位“北地枪王”,只是听起来似乎很厉害的样子,又是皇上的要求,也只能忍着不爽来学习了。“北地枪王”这么嚣张的名头,也让这些人中有一部分人也憋上了一口气,他们是有点不服的,很想学学看这枪王到底有多少成色,看有没有自己家传的枪术好用。 “北地枪王”当然是不存在的,这一套的《枪刺术教范》,是朱皇帝根据另一时空后世差不多长度的步枪的《枪刺术教范》整出来的东西,里面不止有个人枪刺术,还有小组配合要点,属于另一时空后世战争经验的集大成者。 这套东西,朱皇帝解释不出来源,只好弄了个名字略有点二的虚构人物出来把大伙的疑问糊弄过去。 这只军队,未来将要配发遂发枪,朱皇帝很清楚,火器军队也一样是敢于刺刀见红的才能算是强军,枪刺术作为步兵最基本的军事技能,到了另一时空现代都没有完全被放弃,当然是十分重要的。只是,朱皇帝的遂发枪现在还没搞出来,勇卫营手头上现在只有朱皇帝登基后改进出来的火绳枪,最近这一批招募的士兵,还没有火枪练习枪刺术。 能造火绳枪这种东西,要把遂发枪造出来,就只剩下一个簧片热处理算是真正的拦路虎,其余的都是只需要捅破一层窗户纸的设计思路问题,簧片的材料并不一定要用钢,其热处理工艺也不复杂,有了相当一个现代超大型图书馆的资料支持,朱皇帝很快就把这问题解决了,遂发枪的样枪现在已经制作出来了,把工匠培养出来了,产量提升也不过是个时间问题而已。 大明自然是有制造火绳枪的能力的,兵杖局就一度拥有一千多枪匠,有年产上万只火绳枪的能力。经过朱皇帝登基以来的折腾,找回了大部分的工匠,又陆续从全国各地搜刮了一大批能造枪的工匠和铁匠,重新制定了新的制度,加强了监督管理,工匠们的待遇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目前兵杖局的造枪能力已经超出原有的水平,合格的枪管的产量目前已经突破了1200只每月,还在缓步增长,遂发枪的产能不足主要是簧片制造刚起步熟练工匠还不够造成的。 这一个月来,朱皇帝在离京师不远的一处河流上游开始修建一个作坊群,得到技术资料之后,他已经不满足于一个工匠要费时一个月才能制造一根枪管的低效率,准备上马一套粗糙的水力钻床,用来制造枪管,而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枪管制造最费时的地方也正是卷好冷却后的钻磨过程,上马了水力钻床后,生产枪管的效率将大大提高。 朱皇帝登基后,就给勇卫营造了四千多条火绳枪,使用了那么长时间之后,勇卫营的武将们对火器早不再排斥,脑筋转过弯之后他们都清楚大明的火器之所以不堪用,完全是太监和工部偷工减料所致,现在制造火枪的工匠全归了兵杖局管理,兵杖局在朱皇帝大力整顿过后再也不敢玩弄以前那些手段,朱皇帝还让兵杖局设立了专门的质检人员,每只火枪上面都刻着生产和质检人员的编号,质量问题他都时不时地抽查一番,工匠们的待遇也增加了不少,生产积极性和质量自然是能甩以前好几条街,造的枪当然不再有以前那么多的毛病。 更先进的武器,比如前装线膛枪和后装线膛枪,朱皇帝当然喜欢,也很想给军队装备上。有了外星大佬帮忙,线膛枪他要造出来也不难。只是线膛枪对工业基础的要求比较高,对技术工人的水平有更高的要求,朱皇帝手下暂时没有那么多技术工人。线膛枪比遂发枪贵,他手头上建立一个蒸汽时代的大工业体系所需要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都远远不够,外星大佬又不知什么时候会离开,把宝贵的人力资源和财政资源用在制造武器上并不明智。这个时代里,大明也没有面对需要用上线膛枪那么先进的武器去对付的敌人。 综合考虑了多种因素之后,他还是果断地选择了让军队装备更便宜制造难度更低的遂发枪。爱你中文网小说阅读_www.20zw.com 厉兵秣马 11.新军(2) 选择了遂发枪作为军队的制式武器,自然是排队枪毙时代的军事体制和作训方法对大明最合适,而朱皇帝则从资料库里选择了另一时空拿破仑时代法军的《步兵操典》,只是根据大明的实际情况,对指挥信号体系做了微调。 比如线列步兵都是要踩着鼓点行进的,朱皇帝就不会抽风去另外造个西式的鼓出来,直接把中式的腰鼓拿来用了。 全套的近代步兵军事作战训练教科书有了,各种资源都不缺的情况下,朱皇帝却是有些郁闷地发现,目前大明的军队里,除了他手上的勇卫营,却是没有一只军队可以转型线列步兵。别的不谈,给那些吃不饱穿不暖的农奴兵为主的军队装备遂发枪,就算枪能发到他们手里,朱皇帝估计也会被他们卖掉。 这只勇卫营原身是腾骧、武骧左右四卫和勇士营,属于内廷机构御马监名下,属于禁军中的禁军,在另一时空崇祯也将四卫和勇士两营宿卫禁军兵马合并了,新招募了一些士兵扩充到了一万两千人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另一时空,负责整顿御马监名下兵马的太监曹化淳等几位公公还没有太坑崇祯,整军时选用的武将都是忠臣,也还算能打,尤为难得的是军纪还不错,像黄得功因为手下军纪好,百姓甚至感动得给他立生祠。好吧,这个事实也侧面说明了当时的明军军纪败坏程度。 另一时空,这只禁军被崇祯派出去救火,三个高级武将最终都战死,其中有两位还很出名。李自成干掉孙传庭后,大顺军一路上向京师挺进时遇到的唯一一股真正抵抗了的明军山西总兵周遇吉部就是勇卫营出身,周遇吉手里的主力部队也是崇祯的勇卫营,这只军队的顽抗导致大顺军收编的一部原明军战后屠了宁武城。而南明江北四镇中唯一一个忠臣黄得功,这人也是勇卫营出身,他靠勇卫营的残部都混成了江北四镇之一。 勇卫营是皇帝身边的核心保卫力量,属于禁军中的禁军,一般情况下大明也不至于连只禁军也饿着。这只军队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基础条件就比其他军队要好,宫廷禁军相对的封闭性以及还算不错的待遇,又让士兵们没沾染上一般明军中的那么多坏毛病,由于这只要害部门保卫部队在政治上的高度敏感性,一开始就没有奇葩的将领私兵军事家丁存在,这只军队的底子比起绝大部分明军都好很多。 另一时空这只勇卫营算是明军里为数不多的亮点,曾多次立下功劳。 翻到勇卫营相关的历史资料时,朱皇帝不由有些感慨,另一时空的崇祯要是脑袋清醒点,把这只禁军看紧点不胡乱派出去满世界救火被败掉,手握上万精兵,不说中兴大明这个难度略有点高的事,带着上万精锐逃去南方,在当时有上千家丁的军头就算是该有的都有了,现在就缺火炮,还有上好的战马。 马种问题摆着在,朱皇帝对战马也没有办法,引用西方的战马还需要很长时间,培育本土马种那更是需要一代人的时间,他现在只能拿蒙古马凑合着。 拿战时期的步兵操典,当然是不可能少了与炮兵的配合,炮兵属于技术兵种,大明暂时没有那么多的人才,还在筹备中,让勇卫营的士兵们识字学习数学,当然也有从中挑选炮兵人才的考虑。 对火炮,朱皇帝就比较舍得投入了。他准备上马的是沙范铸炮法。这种造炮工艺需要镗床,对火炮进行精密镗孔加工。朱皇帝舍得为发展炮兵上马水力镗床,当然不是单纯考虑军事,因为精密镗床是实用蒸汽机最重要的前置科技,有了这玩意加工气缸,才能彻底解决气缸和活塞间的缝隙过大而漏气导致功率严重降低的问题,实用蒸汽机才可能工业化生产。另一时空瓦特的发明之所以能正式让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也少不了约翰·威尔金森的贡献,而威尔金森的镗床一开始的发明目的就是制造火炮。 在翻阅造炮技术的资料时,朱皇帝也开始意识到,欧洲催生工业革命的条件还真是比中国好得多,同水平的文明国家之间的竞争无疑是对技术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像中国周边的势力可以说都是些弱鸡,只要中原王朝内部不出问题,政权没有腐朽,根本不需要什么技术革新都可以碾压他们,很少有同文明层次的对手,中国军事科技就难免发展缓慢,根本没有造出威尔金森炮筒镗床这种东西的需求。爱你中文网小说阅读_www.20zw.com 厉兵秣马 12.所谓清流 过了几日后,汪文言的家人终于发现了情况不对,自家的老爷出门了一趟之后,就一去不复返,连忙报了官。 一个监生失踪了,还是背景很深厚的监生,地方上当然是要去找的,在一番鸡飞狗跳地搜寻之后,有人发现了汪文言的尸首,经过汪文言家的仆人的辨认,东林众人终于确认,汪文言死了。 汪文言这么个东林决策圈子里的核心成员,其尸首被发现在城外的乱葬岗里。这个事,很快就引起了轩然大波,东林众纷纷义愤填膺地表示要严惩凶手,甚至连顺天府都被惊动了。 “皇爷,汪文言的事发了。” “动手的调走了么。” “都安排好了,调去了五羊城。” 朱皇帝点了点头,“这事朕知晓了,厂臣不去管便是。退下吧。” 沈荫听从了皇帝的命令,没有给东林党任何解释,也没有去威胁地方官。 东厂干这个事的人都是专业的,自然是没有留下什么手尾的,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的真相还是很快就被人查了出来。只不过,事实真相就让办案的官差觉得有些惊悚了。 汪文言是死在司礼监大太监王安的私宅里的,还是在王公公单独见了皇帝一面,头上带着伤出来之后发生的事,动手的似乎是东厂的番子。 东林党对这个事实,自然是难以接受,很快就找上了王安。 而王安给东林党诸人的解释就一句话:“诸公好自为之吧。”。从那之后,王公公就自觉地和东林党人划清了界限,不再和他们勾勾搭搭,连闻风而动的东林党的对头的试探都直接打发掉了,变成了一个真不和外廷勾结的太监。 对此,东林党人们还能怎么办,一个胥吏出身的汪文言而已,难道他们还能为这种小角色去与王安这种大太监为难么,此事也就只能不了了之了。 这事明面上没有掀起什么波澜,在私底下却是引得京师里暗潮涌动。 东林诸人中此时还有一些寄希望于与王公公修复关系,暂时忍下了这口恶气,装作什么事都没发生。王安这样异常的举动,让这些人不免猜测,这事背后隐藏的各种可能,最为可怕的一种,更是让东林众文官感到有些心惊,却又是不愿意去相信。 齐、浙等党的与东林关系非常恶劣的文官,在隔岸观火一脸嘲讽地看着东林党人吃瘪的同时,也在思考着:王公公是失宠了还是怎样?这是不是意味着王公公与东林党人决裂了? 只不过,王安依旧稳坐在司礼监秉笔太监位置上的事实,还有王公公在这事之后的诡异表现,让两边的各种想法都落了空。 免去辽饷的诏书颁布之后,称颂朱皇帝的人就迅速多了起来,不少官员和儒生甚至都被朱皇帝感动得热泪盈眶,许多知晓这个消息的普通百姓更是欣喜万分,纷纷称赞当今乃是真圣明天子。 就在一片或真心或拍马的赞美声中,自然不会缺少那么几个或理性或为了反对而反对的声音。理性的反对,原因倒不是不赞同免辽饷,而是朱皇帝的这封诏书,用词未免太过不留余地,以后辽事再起波澜重新开征辽饷的话,皇帝的脸面就保不住了。 这些声音,朱皇帝根本不在意,等他那一堆工厂办起来,就算外星大佬不帮他去海里捞钱了,他也不用再加征什么辽饷。一个镜子就可以把辽饷的钱赚到了,何况他还有其他玻璃制品、肥皂、坩埚钢和纯碱等众多新产品,等到他的新军全面遂发枪化了,火绳枪和板甲也都可以拿去卖钱。 以现有的通讯和交通条件,李三才的党羽想要串联起来,还需要时间,熊廷弼等人也不可能从湖广江夏之类的地方飞到京师来,朱皇帝想干的事暂时还需要等待。 辽沈失陷,总不免要追究责任,很快就出现了人事斗争。辽沈失陷后御史方震孺就弹劾了兵部尚书崔景荣,崔景荣于本月初按惯例上疏求去,与此同时方御史还极力推荐孙承宗担任兵部尚书。 崔景荣这个人,朱皇帝是很不满的,一开始就有换人的想法,只是对用不用孙承宗他却是有点拿不准主意。 对孙承宗这位大名人朱皇帝很熟悉,和徐光启一样,孙承宗现在也挂着少詹事这种东宫属官职位,是朱皇帝众多的儒学教师中的一位。不过只是通过一些日常的接触,朱皇帝是没办法判断一个臣子的成色的。认真研究了一番另一时空的历史资料,朱皇帝就发现,自己这位便宜老师无论从哪点看,都不像是有军事才能的。 朱皇帝犹豫的原因很简单,这位孙先生考中进士时的年纪已经很大了,履历表上只有翰林词臣东宫属官等基本不做实事的清流职位任职的经历,尽管这位孙先生在另一时空似乎有很大的名气,但清流能办事的不多这个事实,让他不敢轻易下决定。 仔细研究了另一时空的资料后,朱皇帝发现,这位孙先生也是争议不小的,认为他是军事战略家的很多,但这一位战绩也实在是不怎么样。 这一位孙先生在第一次督辽时,就搞出了一出重兵偷袭人家的小据点,损失了几百前锋,然后就全军溃逃的闹剧。四城之战拥兵十万之众,还能让孤军陷在境内的阿敏带着的区区五千人的大部走脱。紧接着,照这位孙先生制定的战略搞出来的大凌河战役,被鞑子围点打援,人派来的城管大队拆迁成功,让大明浪费了无数民脂民膏,葬送了数万军民的性命,直接引发了登莱之乱,糜烂了半个鲁省,让我大清收获了三顺王的投诚和更好地制造使用火器的能力。 另一方面,现在这位孙先生也不过是个正四品的少詹事,资历远远不够,完全不能服众,直接越两个大品级直接提拔到兵部尚书这等要职任上会让人有点不满。 综合考虑之后,朱皇帝最终打消了用这位孙先生去管理军事的打算。 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之后,他也对自己这位老师感到有些幻灭。 另一时空,孙先生第一次督师辽东搞出柳河之败这一场闹剧去职之后,事后接任的高第大嘴一张说孙先生打造的关宁军账面上数字有11.7万,实数却是只有5.8万,少了近6万兵。而孙先生当场就怼了一句——你就按5.8万的数字给军饷吧。去查案的又给了个9万多的数字,最后高第也很老实地把自己的话吞了回去。 这事看起来是孙先生占了理,但以朱皇帝对时下明军的了解,潜规则完全是十分粮饷八分出京六分到营的现实下,那个5.8万的数字大概率才是真的,高第会把自己的话吞了回去,原因无非是真按5.8万的数字给军饷,要不了多久他高第的坟头就要长草了。那么多利益相关的文官和军头们联合起来,要动手搞死区区一个高第,简直不要太简单。 清修《明史》和另一时空网上部分人的吹嘘,总让朱皇帝感到他们有这样一种很奇怪的逻辑——一个大臣为人还算正直,十分忠诚,举家殉国了,于是他什么都是好的。 这样的逻辑,朱皇帝可不会认同。在他看来,忠诚且想做好事,和有没有能力做事,显然是两码事。朱皇帝可不大敢用孙先生这种用着一群大吃空饷还阵前转进如风的军头,却还指望复辽的“军事战略家”。 孙先生主张积极防御,看上去是没有错,但是也不去想想自己手下的军队是个什么德行,连孙子兵法讲的打仗前最基础的知己都做不到,完全不考虑战略执行方面的问题,不打败仗才是怪事。这位孙先生在另一时空这样的作为让在朱皇帝觉得,孙承宗这人也不过是个人品高尚点兵书读得多点的王化贞罢了。 这位孙先生学戚继光只学人家排兵布阵,对军队的待遇和组织纪律方面的问题都是睁只眼闭只眼,以为学点皮毛就可以练出戚家军,又或许是认为一连消灭了那么多明军精锐的后金是纸糊的,那就是十足的愚蠢了。 戚家军虽说难免也有空额,但起码不会夸张到关宁军那种程度,人家军饷是不高,但一个月一两银子都是实发,最重要的是基本没有军官黑掉士兵赏赐的事,一个首级二十多两银子的巨额赏钱是实发,更是军纪严明令行禁止。而这位孙先生管着的军队,能做到哪点? 明军中的这一大堆的问题,牵连极广,就连朱皇帝暂时都不敢下手整顿,诚然不是区区一个孙承宗能解决的,就算把戚继光丢到关宁军去,让他去打后金,这位名将估计也是要含恨而终的。然而问题解决不了,你就得心里有点数,得搞清楚手下的人马是个什么样的德行。 另一时空这位孙先生搞了个关宁锦防线,以为这样京师就能无忧。然而结果呢,后金多次攻打大明事实上的盟友蒙古察哈尔部的时候,关宁军去救了么,他们有能力去救么?察哈尔部被从蓟镇附近被赶走后,后金多次肆无忌惮地破关进来抢劫,让关宁防线完全成了马奇诺防线的祖师爷。人家五次入关抢劫的事时候,关宁军有一次威胁过人家的后路过了?这是积极防御,还是搞消极防御呢?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里说过:“要塞的积极防御效果产生于守备部队的活动本身,”也认为:“即便是最弱的守备部队也能产生一定的积极效果”。然而不能认识到关宁军根本没有勇气和能力去与后金野战,无力离开要塞展开军事活动的事实,只是达成了一个最弱的积极防御效果,就耗费天量的资金修建大批堡垒要塞,拉长补给线消耗大量的军费,在朱皇帝看来,这样的战略简直是蠢到家。 在朱皇帝看来,这位孙先生,对手下的军队和敌人都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清醒的认识,制定战略完全是靠想当然。 以孙承宗为代表的,指望不先整肃军队,以为大修要塞大搞堡垒推进的方式,就能收复辽东或者更好地完成积极防御任务的人。在朱皇帝看来,有一个算一个都是没有半点军事常识的庸才。大明本就出现了巨额的财政赤字,他们这么反复折腾下,只会导致朝廷彻底破产,加速大明灭亡,说他们祸国殃民都不为过。 朱皇帝认为,另一时空,孙承宗前前后后关注了辽东战事这么多年,作为辽东一把手也不是第一次,一直到彻底搞砸事情下台之前,对军队和军事的认知还是那么浅薄,只说明他能力不够,也没有多少天赋。 朱皇帝觉得,清流误国这句话,在孙承宗这类人身上是体现得十分清楚明白的,绝对不会在现在把兵部尚书的位置给他,以后也不会让他去干军事相关的工作。 翻阅了这么多的资料之后,朱皇帝算是明白,为什么晚明的大明士大夫们总是能突破下限,干出各种各样让人瞠目结舌的蠢事了。这显然和从中期开始大明把清流抬得太高有莫大的关系,没干过实事更容易居于高位,做事的被贬低为浊流不说,还容易因为做事犯错倒霉,在这样的环境下,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难免会大幅度降低。爱你中文网小说阅读_www.20zw.com 厉兵秣马 13.孙承宗 按照惯例慰留了兵部尚书崔景荣一番,朱皇帝本来想换个人做兵部尚书。然而看了看一些资历足够接任兵部尚书这一要职的官员名单,搜了搜他们的资料之后,很快发现那些人未必就比崔景荣强。 比如那个亲东林的鲁省人王象乾,政绩平平不说,他们新城王家的下人在另一时空因为一个士兵偷了一只鸡穷究不放闹出的破事,最终成为孔有德等汉奸搞出兵变的导火索,那场兵变制造出了一场糜烂了大半个鲁省的大乱,还让满清收获了更好地制造和使用火炮的能力,让朱皇帝对他们新城王家的负面印象可以说是深刻到了极点,恨乌及乌之下,躺着也中枪的王象乾自然是一开始就被排除了的。 稍微查了查资料档案,发现没什么人可以用之后,朱皇帝干脆地就放弃了换人的打算,他很清楚,大明的军事问题不是换个兵部尚书就可以解决的。虚冒兵额、强征士兵去做苦工、克扣粮饷、监管不力导致的赏罚不公和军械盔甲质量等一大堆的问题,要真正解决需要的是来一场大清洗,不说没人可用。就算有能臣可用,在层层掣肘之下,又能做好什么事呢?最多不过是稍微有所改善,不触及根本一样解决不了问题。 他很早就明白了,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只有来一场大清洗。这种大事臣子是不能做的,只有皇帝和权倾天下的真权臣能干,不过此时又没到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实力也不足,他暂时没必要去行险搞大清洗。 对于方御史说用孙承宗当兵部尚书这事,朝堂上重臣们的意见其实大多也和朱皇帝一样,孙承宗资历和履历都是摆在那的,明眼人都不会认为把他提拔到兵部尚书这个要职上是合适的。 兵部的崔尚书被人弹劾了,也不能自辩,毕竟辽沈失陷是在他任上的事,没追究他责任算是不错了,但他也不能没表示不是么?很快崔尚书就上疏称:京营虚冒很多,要简练。京城这么大,这么重要,守卫力量只有京营的十一万兵都嫌少,何况京营其实根本没有十一万,那都是是加了特技的,只是账面上的数字,自然要多招兵,而且越多越好。 这位崔尚书当然不可能蠢到真打算去彻底整顿京营,作为兵部尚书,他哪里不知道京营的水有多深,皇帝都不敢动,他区区一个兵部尚书哪里有那个魄力,虚冒之弊也不是只他一个人清楚,更不是现在才有人发现,当下提出来,不过是做个样子,表示他是做事的人,以应对方御史的弹劾。 这个老滑头只说虚冒,又没说谁虚冒了,他是兵部尚书,按惯例整顿京营戎政不是他的职责,只用推荐个不至于真敢整顿京营的“聪明人”出来就是了,完全不会得罪人,又能让很多人觉得他崔尚书是能做事的。这老家伙推荐的也是曾经作为兵科给事中巡视过京营的大理寺少卿杨东明,杨东明这人既然巡视过京营,官还能做得下去,就说明他不是那种真敢彻底整顿京营的二愣子。而且杨少卿也素有敢谏的名声,按照常理看他这个推荐也不算是敷衍。 朱皇帝在另一时空的海关衙门里好歹混过两年,各色官僚也见过一些,早就发现官僚这种玩意的套路古今区别真不大,对这老家伙的想法自然是有所了解的,直接就在崔尚书的折子上写下了自己的批示意见:“虚冒占役之弊不去,新募焉能得其实?” 他又不傻,不把京营里那一堆勋贵和世袭武将狠狠教训一番,清除掉那一堆用意是监视京营,结果却是各种贪赃枉法,把京营监视废了的死太监,募兵不过是把钱粮送进这帮人的腰包罢了。 崔景荣这个老官僚在看到皇帝的批示意见之后,脸上的表情很快就变得非常精彩,朱皇帝的笔迹下面的人是认得的,这个批示意见显然不是出自哪位司礼监大档之手。崔尚书在得知自己的上疏被皇帝毫不留情地批驳了之后,突然就惊觉,发现大明这位少年天子还真不是个好糊弄的皇帝。皇帝这个批示意见,分明就是看穿了他的想法,还把占役这个他没说的弊政也加了上去,分明是对他非常不满。 惶恐不安之下,这位崔尚书终于坚定了要辞职的想法,开始言辞坚决地请辞。 朱皇帝对崔景荣虽说有些不满,但他也清楚,大环境如此,这位老官僚做不好事情实在很正常,看他以前的履历,也不是个只会空谈完全不做事的人,考虑了一番后也懒得换人,再次言辞恳切地下旨慰留。 作为一个和东林关系很好的帝师,孙承宗无疑是很有面子的,方御史刚请用他为兵部尚书刚被无视,吏部又开始请用少詹事孙承宗为兵部右侍郎,这一次朱皇帝直接给否了。孙承宗此人他还是准备用的,不过显然得派这位去做点实务磨炼一番再说,至于用这位便宜老师去领兵,朱皇帝自然是敬谢不敏的。别说孙承宗,就是熊廷弼朱皇帝也不放心让他去领兵野战,如果说真要派个文官出去领兵,朱皇帝觉得把杨稿从大牢里放出来都比这些人强。 两次被举荐却被众多大臣和皇帝无视和否决,要说孙承宗没有觉得失望,那当然是不可能的。 朱皇帝也觉得应该照顾下这位忠臣的感受,于是很快亲自召见了他。 例行的见礼过后,朱皇帝就开门见山地说道:“先生,尽管朕也不觉得崔尚书就比先生强。只是大明如今的问题,非是换一本兵便可解决。朕不用先生,非是觉得先生无才,只是先生于辽事的看法,朕不认同。” “微臣不敢当,臣才干不足,难当大任。” “先生忠而勤,饱读兵书,自是不俗。只是,书上得来终觉浅。先生终归对辽事,对我大明军事的病根,了解不够细致深入。对一些弊政的危害,也是认识不够。” 被一个毛头小子教训了,孙承宗是有些不以为然的,不过这毛头小子是皇帝,他还能怎样,他只能连连称是,表示皇帝你最大,你教训得对。 “下面有些话,朕希望先生不要传出去。朕觉着,先生对朕刚才的话,大概是有些不以为然。”说着,看着孙承宗又要下跪了,朱皇帝连忙出言阻止,“朕是个直肠子,话说得难免直了点,先生不必如此。刚才的话非是问罪,只是要与先生讲讲道理。满朝文武,值得朕亲自讲道理的,不多。” 孙承宗闻言脸色这才变好看了些,“皇上用意,微臣不能领会,臣有罪。” “朕以为,我大明一败再败,原因无非是法纪废弛。实兵足饷、赏罚分明、训练有素和兵器盔甲质优量足,朝廷一样都办不到,如何能战?朕不求大明的军队都能比肩古之强军,也不指望立时便能杜绝军中所有积弊。可朝廷便是让士卒吃饱穿暖,拿上合格的兵刃都办不到,如何能驱使他们去为朝廷卖命?我大明看似有兵甲百万,然而实则只有武夫们手下那么点私兵家丁可堪与东虏一战,可全天下家丁加起来也不知有没有六万,在辽东的能有多少?别人都当东虏是以少胜多,可我大明每战却都是以少打多,如何能不败?我大明军中如此多的弊政,每一项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朕暂且也是无能为力。先生若是有良策,可能教我?” 孙承宗闻言不由冒出了一身的冷汗,大明军中这些问题,有些他也是听说过的,甚至还有些他没听说过或者没意识到的,但作为一个混迹官场也有了些年头的,他当然知道我大明的吏治水平大体是怎样,很清楚随便哪一项都不是好整顿的,以前没有系统地分析,现在朱皇帝把一堆问题一股脑地抛了出来,瞬间就把他给吓懵了。 这位老先生瞬间就跪下了,伏在地上诚惶诚恐地说道:“君忧臣辱,臣不能为皇上分忧,臣惭愧。臣私下里大言无当,臣有罪。” “好了,起来吧,朕不喜欢人跪着。回去好好想想朕今日说的。朕暂且不用先生,也是为先生着想。如今这个时局下,想有所作为容易取祸。真想做好事,就去学学张文忠,先多看,多问。退下吧。” 朱皇帝说让孙承宗去学张居正,意思就是让他去学习张居正在翰林院的时候,潜心研究国家的典章制度,遇到有不懂事情就会去问各个岗位上的官僚,这一位尤其喜欢询问在地方任职过的官员是如何治政的,这也是张居正这个清流官上任后能做好实事的原因。 至于这位孙先生能不能领会,那就是他自己的事了。 孙承宗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走出皇宫的,今天发生的事,让他是百味杂陈。皇帝对他的态度他有些不懂,看着是有些看重的,但又觉得他难当大任,更可怕的是,皇帝居然认为大明已经朽了。这样一个毛头小子,有了这样的认识,对大明也不知是好还是坏。爱你中文网小说阅读_www.20zw.com 厉兵秣马 14.选后 随着对大明的了解程度加深,朱皇帝直接摆出了一副老子就是昏君,从此早朝也不上了的态度。早朝这种到了明中期开始就几乎只有仪式性质意义的玩意,朱皇帝老早就不乐意去了,想通了很多事情之后,自然就懒得再去。 朱皇帝也在逐步接近着某些文人的少女。按照礼法,第一次见面,也只能是远远地看上一眼。这让他很不爽,他实际上都见过了妹子真容了,远远地看上一眼,实在没有什么意思。 见过面之后,很快朱皇帝就昭告了天下,皇后已经选定,并把礼仪交由礼部会同翰林院定议。爱你中文网小说阅读_www.20zw.com 厉兵秣马 15.辽事(1) 在准备大婚的过程中,朝堂上虽说分散了一部分注意力,大部分人关注的重点当然还是辽东问题。 大明的官僚机构,一直到三月底都还不能完全确定辽阳是否失陷,加之官僚体系运作迟缓,很多的问题都没安排,从袁应泰身死开始,很多天内辽东经略的位置实际上就是空着的。 除开人事,辽东还有一件事也是非解决不可。月初的时候,山海关主事莫在声就上疏称:辽阳溃兵约三四万桴河而渡,官兵拒之辄援弓相向,声言直奔山海关。 朝中对此却是反应迟缓,没有做什么处理。 月初的时候,朱皇帝就召开了一次廷议,对新经略上任前辽东各方面的事务进行了安排,决定新经略上任前辽东的大政方向。 “朕今日召集群臣,所为无非辽事。袁应泰已死,辽阳消息断绝,广宁空虚,新经略人选未定。辽东局势大坏,朕甚为忧虑。如今所需议定之事不少,还请诸公畅所欲言,为朝廷献策。” 底下的臣子们很快跪下,表示皇帝忧虑,是他们的耻辱,一起向朱皇帝请罪。 把套路的流程走完一遍之后,底下的大臣们很快用眼神交流了一番,才开始真正准备议事。 内阁首辅刘一璟很快站了出来,“臣以为,辽沈之败已是定局,如今之计,惟有固守广宁以图后事。辽事一坏再坏,臣恐调兵不能救急,惟有令兵部催促各处援辽兵马进兵之余,再多募兵。” “臣以为元辅所言极是。如今当添设几处巡抚,速速于北直隶募兵援辽。” 很快的,群臣就纷纷建言要募兵。太仓里多了那么多的银子,大伙们都眼红着呢。上来都不管其他的事,个个都在大谈特谈怎么募兵,由谁去募兵。这一次连建议皇帝把勇卫营那只宝贝疙瘩派去广宁的议案,都没几个人提了。这帮人现在他们眼里只有白花花的银子,想的都是先讨好了这少年天子,让自个或者自家的朋党去募兵,把太仓里上千万两的银子分上一杯羹。 朱皇帝当然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听了一会点了点头,也不反对,也不附和,直接就转移了话题,“朕以为,袁应泰既死,新经略人选议定赴任皆需要些时日,此时需要任命一员暂摄经略事。诸卿以为何人能当此任?” 这个讨论起来很容易,能暂摄经略事的,现在的只有两人,无非是从现任的蓟辽总督和辽东巡抚两人中选一个,辽东巡抚代理着就很容易变成扶正了,而谁也不打算让薛国用担任经略这一要职,稍微争论了一番之后,代理的经略人选很快议定。 大伙一致认同以蓟辽总督文球暂摄经略事,并要求他移驻山海关统管全局。 紧接着,朱皇帝再次抛出了另一个他看重的事。 “朕听锦衣卫上报,鲁省近年来自海路运抵辽东之粮,累计有两百万石之多。辽东车马不足,又兼管理不善,以致转运缓慢,此时尚有五十万石积于广宁右屯卫处,而广宁城中存粮却是只够大军几月之需。近五十万石粮食,有些尚未入库,暴露于外,多有损耗。诸卿以为当如何处置?” 朱皇帝对另一时空熊廷弼在广宁之战中表现最恼火的一点,就是这个货逃跑时,连这近五十万石的粮食都不管了,全白送了后金,让人家在右屯卫这里运粮运了两年!右屯卫城小难守,朱皇帝担心的是广宁被围城之后,即便这一次派熊廷弼去守住了广宁,广宁右屯卫却丢了,后金得到了这么多的粮食,就有了长期围城的实力,到时候广宁还是很危险。 文官们对这个事不是太上心,他们都觉得辽沈丢了,转运慢这坏事也就变成了好事。众人商量了一阵之后,给出了处置办法:派遣专员去督促运粮,调集一些大车到前线去。 “卿等以为何人能当此任,话说在前头。朕希望年终之前,要在广宁城里看到四十万石的右屯卫之粮。若是玩忽职守,拖延推诿。朕定当严惩,推荐之人亦有连带之责。” 这个职位油水是有,但是风险也不小,尤其是前线很危险。 一时间众多大臣们都没有说话,朱皇帝看着他们的表现,也不生气。 “朕听闻,前蓟州兵备高邦佐治政有方,素称良吏,卿等以为此人如何?” 这一位高邦佐,在另一时空广宁之战中苦劝熊廷弼去守广宁不成,自己本可以逃跑,却是留在了广宁,与城共亡,以前在知府等地方任上也是颇有政绩,属于大大的忠臣良吏。 吏部尚书周嘉谟很快站了出来,朗声道:“该员前番倒是政绩突出,颇有治政之能,于蓟州兵备任上去职不过是因为一点小事。臣以为,可起复该员为山东左参政分守广宁监督转运粮草。” 首辅刘一璟也跟着附和道:“臣附议。” 连推荐的都要背锅,现在皇帝亲自点将,不用他们负责了,文官们对此自然是没有意见,纷纷同意起复高邦佐为参政分守广宁督促运粮。 他们多少对皇帝知道高邦佐这么个官感到有些好奇,不过皇帝不说,他们也不好问。 接下来,朱皇帝和文官们扯皮了一番,算是把新经略上任前辽东的战略安排好了,对现任的辽东巡抚薛国用下了严旨,要求他在严查奸细的同时,好生收拢溃兵,集中兵力于广宁死守,辽河沿线各堡垒只用布置少量游骑,加紧修筑广宁的城防,注意积累守城用物资,。这些都是很正常的提议,文官们都一一表示了赞同。 辽阳溃兵被阻断归路,派无人机去看了后,朱皇帝当然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广宁总兵李光荣不敢去救辽阳,又担心后金趁机渡河杀奔广宁,于是依着巡抚严查奸细的命令,把所有的溃兵不管青红皂白全当成了奸细,直接截断辽河上的桥梁,阻止所有的溃兵渡河。 不出意外的话,这些溃兵是真会在山海关关门处聚集鼓噪意图冲击关门。莫在声未尝不知道李光荣干了什么,这会辽东巡抚薛国用都没有说话,莫在声一个小小的主事当然不可能去弹劾辽东事实上官位最高的广宁总兵。爱你中文网小说阅读_www.20zw.com 厉兵秣马 16.辽事(2) 辽沈失陷之后,大部分文官对前往前线的差事都是避之不及,有一位却是自请去前线劳军。 这位御史就是推荐孙承宗当兵部尚书的那位亲东林的湖广道御史方震孺,在辽沈失陷的消息传来之后,方御史就感到极为忧虑,天天和人大谈辽事,每天都会上疏建言,在朱皇帝面前刷了很多次的脸。 朱皇帝给他的任务还是挺重的,首先要帮助巡抚安置溃兵,转送右屯卫的粮食,调查辽沈失陷的原因和具体的经过,为处置后事做准备,顺带和前方通个气。溃兵虽说没什么战斗力,但终归是可以当劳动力用,修筑城防。 另一时空,除开右屯卫的粮食之外,这些事大多也是方御史去干的,现在只不过是提前了一些日子。 方御史去辽东办差前,朱皇帝也例行地召见了他。 场面话说哈之后,朱皇帝开门见山地说道:“卿此去辽东,当首重协助巡抚安置好溃兵,监督好各运粮官吏,协助新任参政高邦佐转运广宁右屯卫之粮,监督巡抚等各员修筑城防备战之事。朕会依卿所奏,发帑金二十万两,你此去好生安抚军士。朕听锦衣卫上报,辽东总兵李光荣,怯懦不敢战,截断河桥阻断溃兵归路。朕恐生祸端。卿此去,要好好查一查此人。若是属实,与巡抚商量后火速回报。” “臣领命。”方御史闻言后,不由有些欣慰,不信任锦衣卫的报告,还派了他这么个正人君子去查实,这说明天子很英明啊。 这位方御史不知道的是,皇帝根本不是什么不信任锦衣卫,这消息就不是锦衣卫告诉皇帝的。 “川浙兵战陨者众多,卿也需要尽快调查石柱等土司兵马功过,以便朕论功封赏抚恤。西南不稳,朝廷欲安抚好各土司,以安将士之心。” 听完皇帝吩咐的一堆事情之后,方御史又提了一堆意见,才心满意足地离去。 这一位御史,责任心是很强的,这些日子来每天都是至少三个上疏,天天在提辽事,只不过人终归是没干过实事的清流,提的意见就没有几个是靠谱的。朱皇帝觉得,让他去做监督工作,总不至于也干不好。 辽东兵力肯定是不足的,兵部很快拿出了一个募兵援辽的方案。 对兵部提出来的募兵方案,朱皇帝扫了眼就直接给打回去了。兵部那帮官僚只提了要钱要粮派人和在哪里募兵,对招募什么样的人当兵,安家银子给多少,怎么保证发到士兵手上,新募的军队一路援辽的补给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都是提都不提。这样的提案朱皇帝才不会批准,他又不是正版的天启那种好糊弄的少年。 吃空饷朱皇帝可以暂时忍了,他暂时也拿眼下大明官场的各种不良风气没什么办法,然而这些官员大多都是招募些市井无赖流氓地痞交差了事,这他就没法忍了。 这类流氓无产者可以说是眼下的几种兵源里最差的,现在的大明对基层的管控能力实在是太过拙计,人一跑了就根本找不着了,根本不可能像对社会控制能力比较强的近代国家那样严惩逃兵,由于严重的贪腐,大明军队里的伙食待遇也极差,根本留不住人,根本没有近代英国那样荤素不忌地什么人都往军队里划拉的条件。 朱皇帝翻阅过大量资料已经告诉他了,大明官员募兵时招收的这样一群流氓无产者大多都是拿了安家银子在路上就跑了,近的例子就有萨尔浒后,辽东出身的文官刘国缙在辽东搞的以辽人守辽土的募兵,拿了安家银子就跑了一堆不说,辽地那群智障官僚居然派这种新募兵去前线最危险的堡垒,结果剩下那点也跑光了,二十万两银子白白打了水漂。这帮人就算没跑的也多是不服从军令管束的。 眼下的大明,驻军的补给都未必充足,客军的待遇可想而知,连吃饱饭都难的话,跋涉上千里路援辽这些人还不找着机会就逃才怪了。钱被漂没了一部分朱皇帝能忍,毕竟在当下这么个坑爹的环境里,他不能忍也得暂时忍下,但是一分钱用处都看不到,这可没法忍。 对于调集各地兵马的方案,有提调动川兵和西南土司的,朱皇帝看到后都是直接否决。至于调动其他边镇兵马的建议,朱皇帝稍微犹豫了会后,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他是知道各地都空虚得很,然而眼下的大明,除了拆东墙补西墙又能有个什么其他的办法。反正,另一时空的大明朝也这么干了,除了西南出了大问题其余地方还好,最多被蒙古鞑子入关杀了点人抢了点东西。 对九边其他地方的百姓,朱皇帝也只能说声对不起。大明朝现在这副德行实在不是一天两天内就能扭转的,何况就是张居正时代蒙古人也是时常入关抢劫,再说蒙古鞑子和大明打交道了这么些年之后,也学得理智了许多,他们现在对杀人其实不大感兴趣,多数时候大明和蒙古人相处得其实还好,特别是在土默特部那边,明军帮蒙古人放牧、蒙古部落帮明军看守边墙这样和谐的场面其实是经常出现的。好吧,这倒不是蒙古人爱好和平,只不过是蒙古无雄主,战斗力也不比弱渣明军高多少,大打出手对双方都没有好处而已。要是现在俺答汗和土蛮汗这类死了还没多少年的大佬还在,蒙古人就没那么好说话了。 否定了兵部那群蠢货拿出来的初步募兵方案后,朱皇帝只得再次来了次廷议,把自己的顾虑都摊开来和大臣们说了,希望搞出一套稍微靠谱点的募兵方案来。 第二次的廷议,谈的问题是银子分配,这过程自然少不了争吵,经过反复讨论,最终还是拿出了一套比之前强一点的方案来。 招募良家子成了硬性规定,而沿途的补给问题,官僚们一开始是直接推给了地方,不过在朱皇帝的强烈要求下,户部不得不拿出了一笔钱补给地方,至于安家费这些官僚拿出了以前的惯例敷衍过去。 在朱皇帝的强烈要求下,另一时空把募兵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傅宗龙等人获得了更大的权限和资源,干得不好的那些,通通被他直接地否决。 以大明官僚体系的执行力,换上一批人定一些规矩,也只是能稍微强一点,完全落实根本不可能。对此他倒是不会觉得着急,其实对广宁军他本来也没什么期待,他的要求也无非是要他们凭坚城用大炮,死守不出,只派少量精锐骑兵对周围地区实施骚扰。即使真守不住,也不过是损害他的个人名声,多葬送一些人的性命,真讲起来其实也无关大局。爱你中文网小说阅读_www.20zw.com